北京城里的老戏楼主要有三种,宫廷戏楼、王府戏楼和会馆戏楼,光看名称就知道原来戏楼也是分派别的。宫廷戏楼和王府戏楼是专门为皇亲国戚和高官显贵服务的,换句话说就是有钱或者有权之人娱乐的地方。
那民间老百姓想看戏去哪里呢?—— 会馆戏楼!
北京南城老会馆
会馆,顾名思义就是聚会的房子,起于明代,盛于清代。北京大部分会馆最初主要是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考生住宿、聚会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为同乡集会议事、宴客娱乐的场所。
在老北京城里,会馆戏楼的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过去的北京,前门、宣武门一带是会馆聚集地,清朝那会儿,北京城里会馆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00多处,而绝大多数的会馆里都带有不同风格、不同规模的戏台。
▎老北京会馆分布图
清朝时,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阳平会馆被称为“四大戏楼”。现在随着会馆的消失,会馆戏楼也踪迹难寻。不过也有例外,现存的民间会馆戏楼还有三个,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湖广会馆。
▎北京湖广会馆正门
▎北京湖广会馆售票处
北京的湖广会馆原是私宅,据说嘉庆年间的好几位大臣都曾在此地居住过,后来房子最后一位主人叶名沣将它捐作湖广会馆。
会馆最初主要是用来招待湖南、湖北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本来以驻京办事处自居,但为什么要修建戏台、戏楼呢?
▎湖广会馆戏楼
▎湖广会馆·楚畹堂
这得从进京赶考开始说起。古代的考试制度很严格,往往考生要经过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才能赶到京城,举人能进京赶考实属不易,所以一般都是家族赴京赶考。他乡遇故知,肯定要喝一杯,为了考试又要找官员们走后门,这样一来会馆里自然要有娱乐场所了,于是乎会馆戏楼就应运而生了。各大会馆自掏腰包修建戏台、戏楼,让老乡见老乡,不再两眼泪汪汪。
“任性”的装修风格
会馆戏楼所唱的戏一般都是同乡戏,装修风格上也带有浓重的地方特点。与小巧玲珑的正乙祠戏楼相比,湖广会馆戏楼则有点儿“东北范儿”。戏台三面都设有看楼,上下共40间,中间还有广场,最少可容纳上千人同时看戏。宽大的戏台、敞亮的观众席,也正因为它地方大,当年很多湖北、湖南老乡经常在这里组织团拜会。
▎湖广会馆戏楼外部走廊
地方大,但装修细节也绝不含糊。戏台天幕为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图案,颇有皇家气息。戏台前的抱柱上刻有三米多长的对联,“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戏台上方为“霓裳同咏”扁额。每一个细节都在展示着这座古老戏楼的文化底蕴。
▎湖广会馆戏台
有钱就是任性,除了华丽的装修之外,每逢佳节,大老板们还邀请老乡谭鑫培为大家伙助兴。要知道谭鑫培这样的大腕儿不是什么人都能请得动的。在《北京湖广会馆志略》里还记载过这样的内容,大概意思是说,谭鑫培到紫禁城给慈禧太后演出至少会得到50两银子,而在湖广会馆演出则分文不取。由此可见,湖广会馆在谭鑫培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谭鑫培与杨小楼《阳平关》戏装照
除了谭鑫培之外,陈德霖、余叔岩、梅兰芳等许多梨园界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戏楼里的博物馆
除了戏楼外,湖广会馆还包括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风雨怀人馆等。在这样一座建筑里你绝不会想到还藏有一座博物馆——中国戏曲博物馆。
▎湖广会馆·文昌阁
中国戏曲博物馆位于湖广会馆文昌阁内,建成时正好是北京第一百个博物馆,博物馆里有许多关于京剧的藏品,在这里,你能切身感受到京剧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梅兰芳1920年为庆祝陈德霖六十大寿命人制作的《拜师图》,记录的是王琴侬(陈门六大弟子中惟一给陈叩过头的)拜陈德霖为师的情景。
▎镇馆之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赐给陈德霖的进宫腰牌,距今已有115年的历史。
▎七星额子,戏曲中女将所戴的盔帽,上缀数排大绒球,每排七个。京剧《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樊江关》中的樊梨花均用。
▎王瑶卿先生生前演出《十三妹》所用七星刀。
▎民国时期老唱机
▎博物馆前的“子午井”,上面刻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的 一段话:“虎坊桥西一宅······中有一井,子午二时汲则甘,余时则否。”是说子午井每逢子午时清泉上涌,清甜异于平时。可惜现在这口井已经不再涌水了。
现在的湖广会馆是德云社的常驻地,每周都有六七场演出,当然也有京剧团的演出,不管你是想听相声还是京剧,只要瞅准了演出时间,准能尽兴而归。
▎德云社演出单
▎会馆外的人力观光车
逛逛会馆,泡壶浓茶,来盘点心,听几出戏,这就是现在的湖广会馆带给观众的慢节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