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矗立在欧亚大陆间的地标
伊玛目清真寺
伊玛目清真寺是世上最精美的建筑物,是伊朗在建筑、木雕刻釉砖工程上的一个壮丽雄伟的典型,由于建筑的庄严和华丽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潢。该寺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汗最大的双层(层距15米)拱顶清真寺。建筑宏伟,设计精美。清真寺拱顶上的尖塔正对着麦加圣地。位于寺院南侧的大拱顶高54米,主要部分均为镀金或镀银,辉煌夺目,光彩照人。
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即可听到多次洪亮的回音。离拱顶中心越远,回音越弱。在大拱顶的两侧,有两个尖塔,高43米。寺内还有一个三角形的日晷 ,是当时人们用来测算时间的。在17世纪建寺时,该寺西侧有讲授神学的教室和讲堂。现仍保留多处作礼拜和祈祷的地方。
世上颜值最高的清真寺
圆顶清真寺
圆顶清真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区,是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东部的伊斯兰教圣地内。穆斯林称为高贵圣殿,犹太人和基督徒称为圣殿山。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标志之一。687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发阿布杜勒·马里克建造。数百年来,欧洲游客称之为奥马尔清真寺。
相传该寺原为欧麦尔建的木清真寺,691年改建成八角形清真寺。相传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乘飞马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他从一块巨石夜游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的启示,后来在穆罕默德登天的地方建起了金顶清真寺。
圆顶清真寺
圣墓教堂
圣墓教堂,东正教称之为“复活教堂”,是耶路撒冷老城城内的一所基督教教堂。许多基督徒认为,教堂的基址即是《新约》中描述的耶稣基督被钉死的地方,即各各他的所在之处,而且据说耶稣的所谓“圣墓”也在其中,他们因而对此地顶礼膜拜。从西元4世纪开始,教堂即已成为一处朝圣的重要目的地。时至今日,教堂是耶路撒冷牧首的总部。
4世纪初,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至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稣蒙难和埋葬处,建造一座教堂,即后来的圣墓大教堂。因大教堂地基一部分为耶稣墓地,故奉圣墓大教堂为圣堂。
圣墓教堂
萨迈拉古城
萨迈拉古城为强大的伊斯兰都城的遗址,该遗址证明它在建筑和艺术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那里有所发展,并传播到伊斯兰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以外的其他地区。公元9世纪的大清真寺和通天塔,是该遗址众多的杰出建筑奇迹之一,其中80%仍有待于挖掘。
底格里斯河畔的萨迈拉大清真寺,为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萨迈拉通天塔高 50 多米,造型独特,融合了亚述庙塔的建筑风格。通天塔是大星期五清真寺的宣礼塔。当时,穆塔西姆哈里发从巴格达迁都至此,建造了漂亮的宫殿和园林,把城市沿底格里斯河扩展至3公里长。9世纪末,都城迁回了巴格达后,萨迈拉从此逐渐衰落,到1300年变成一片废墟。但是,造型奇特的螺旋塔,依然耸立至今。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遗迹,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天塔
巴姆古城
巴姆拥有全球最大的土坯建筑群,其遗址位于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的巴姆郡,这个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巨大城堡大约兴建于公元前500年,并一直使用到1850年。目前历史学界对这座城堡被废弃的原因尚没有确定的结论。
古城占地6平方公里,由38座塔楼环绕,古城内的建筑使用泥砖、黏土、稻草及棕榈树干建成。巴姆古城的规划和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从现存的城堡古迹来看,人们完全从城堡第一个建筑开始就遇见到整座城堡的最后形式。在每个历史年代,旧的建筑形式风格均已固定,而新建筑则天衣无缝地与旧建筑融合在一起。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郡发生里氏6.3级地震,古城被摧毁了超过80%的建筑。地震发生后,日本、意大利和法国是最早参与古城重建计划的三个国家:日本向伊朗捐献了130万美金和相关设备;意大利则提供了30万美金的援助,并派遣专家组前往修复;而法国则提供了巴姆古城的地图。同时,世界银行也为该重建计划提供了一大笔资金。
远眺古城全貌
空中花园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由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王后(米底的公主米蒂斯)所建。现在科学家证实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巴比伦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其建造者是亚述王西拿基立,而不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
空中花园总周长500多米,采用立体造园方法,建于高高的平台上。假山用石柱和石板一层层向上堆砌,直达天空。从远望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假山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用大石柱支撑,层层盖有殿阁。为防止渗水,每层都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垫上再铺两层砖,还浇注一层铅,然后在上面培上肥沃的土壤,种植了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奇花异草,并设有灌溉的水源和水管。
只能在梦中想像的景色
摩索拉斯基陵墓
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在约公元前353年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公元3世纪初毁于大地震。现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一点剩余的雕刻。
摩索拉斯陵墓集中表现了统治者追求威严与豪华的思想。许多优秀的希腊建筑师与雕刻家都被聘请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除了要完美地传达出国王本人的意愿外,他们还力求使之成为一座融汇希腊和东方特色的创造性的宏伟建筑。在古希腊建筑师庇者阿斯等人的设计监造下,这座陵墓确实成为他们所希望的那种样子。
兼具希腊与东方特色
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南部沙漠,它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佩特拉遗址的岩石带有珊瑚宝石般的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现出绝美的颜色,所以又被称为“玫瑰古城”。
纳巴泰人的佩特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曾经是那么的繁华与宏伟,似乎一夜之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没有尸骨,没有典籍,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仅有的一些刻在石崖上的图案文字,至今没能破译,只有一整座石头城让现代人去思考,探索。
“玫瑰金”佩特拉
哭墙
哭墙又称西墙、“叹息之壁”,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
公元初年,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是欧洲的尽头,而这面墙则是欧亚分界线。
哭墙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也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犹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所以凡是来这里的人,无论是否为犹太人都一律戴小帽,因为他们认为,让脑袋直接对着上帝是不敬的。
“叹息之壁”
本文转载自奢望之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