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中华手工”,进入温暖的手工世界
“墨黑的底色上绘着花卉鸟虫。既有装饰之华美,又有绘画之鲜活。中间多为花儿一束,枝叶向四边对称地舒展伸开,长长的碧草穿插其间,艳丽的禽鸟成双成对装饰左右,四角布置鲜花彩蝶。画面饱满精整,疏密有致,繁而不乱。一看便知是经过长久构造出来的老花样。”
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第一次见到湘西苗画时,惊叹不已,在《邂逅苗画》一文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跟苗银、苗绣相比,苗画犹如待字闺中的少女,灿烂绮丽,又唯美纯净,让每一个有幸目睹其芳容的人感到惊艳。
▲苗画的造型取神不取形,与汉族人常见的绘画造型有诸多不同。
是画又似绣
探寻苗画,最好的去处莫过了湘西苗画第三代传人梁德颂家。除了外出参展,梁德颂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窝在家里细致地作画。
▲苗画传承人梁德颂从小画苗画,至今已有几十年。
见到他时,他正潜心绘制一幅2.5米长的苗画,讲述一个类似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在翻滚的海浪上,一对鲤鱼和一对龟腾空跃起,在它们上方是一道巍峨大门,过了这门,再往上是一对围着太阳飞舞的龙和凤。
这还是一件半成品。用来作画的宣纸已被染成了黑色,未填色的部分只呈现出图案轮廓,以及梁德颂在轮廓里画好的线条。他接着要做的,是沿着那些线条填上红蓝绿黄等色彩。
▲画苗画是个细致活,再复杂的造型也要一笔一笔画。
此时,他正给凤凰的长翎羽填色。细小的画笔尖蘸点墨水,在柳条一般的羽毛内来回画上带粉的红色。从中间到边缘,这种红色逐渐变淡,过渡自然又明快。看得出来,填色真是一个细活,半个小时过去了,那根翎毛尾部的颜色仍未填满。眼前这件作品还需填色的面积约为1.5平方米,梁德颂说,这足够他忙碌半个月。
▲苗画是绣花的底稿,未上色的图案也足够精致。
谈话间,梁德颂拿出一幅上完色的《麒麟送子图》。在色彩浓重而鲜艳的画面里,送子观音头上戴着苗族人的头帕,而画中出现的神兵天将的样子竟然跟猴子极为相似。
“苗画要表达的是吉祥的寓意,因而在造型上显得十分抽象,重点不在取貌而在于取神。”梁德颂说。环顾四周墙上挂着的画作,虽然题材是常见的花鸟虫鱼、山川日月,以及传说中的麒麟、龟、龙、凤等,但它们的模样和汉族人习常所见的绘画造型有诸多不同。
比如,苗画中的龙一点也不凶猛,显得很可爱;龟的脖子伸得很长,嘴里吐着像蛇一样的信子;
鱼的尾巴翘得很夸张,犹如绽放的花朵;
而太阳,看起来就像一个扎手的大菠萝……
苗画中没有梅兰竹菊,也鲜少见有松柏。很显然,苗画不是文人画,而是民间画。无论是鲜艳的颜色,还是吉祥的图案,它所表达的都是对“俗”的追求。
当这些色彩斑斓的图案呈现在纯黑的背景前,便会因为强烈的反差而显得更加绚烂,看起来与苗绣十分相似。苗画最初是服务于绣花的,它是绣花的底稿。如今,虽然苗画脱离了这种传统功能,但依然追求和刺绣一样的视觉效果。细看梁德颂的画作,每个色块里都呈现出像松针一样细密的线条,与刺绣的走线相分相似。“本来是画,但一眼看上去又以为是刺绣,这就是苗画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 梁德颂说。
藏在画里的逻辑
苗画为什么如此鲜艳?背景为何如此深邃?
在跟随父亲学习多年之后,梁德颂已经掌握了熟练的画技,尤其是熟悉祖辈传下来的各种图案和相关的故事与传说。他将这些图案以丰富的颜色呈现出来,并以符合苗族人所特有的思考逻辑进行组合。
在这些逻辑中,有两个最关键:一是“说得通”,二是讲究对称,它们分别对应于苗族人精神上和形式上的审美习惯。“说得通”就是“把画画出来,要能够讲出理由,不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意味着画面讲述的故事,要符合苗族人对传统的认知和对吉祥的追求。
苗族人喜欢对称,传统的苗乡建筑无论从正面看还是从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苗画中也有这样的讲究。比如左边有鱼,右边也要有。”梁德颂说。不过,苗画里的对称不是绝对的,而是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并在平衡中寻求变化。如果相互对称的是一样的事物,就在细节上用颜色区分开。
此外,如果左边是一条鱼,右边也可以是一只个头相仿的虾,因为鱼和虾都是水生动物。“这种对称的前提是,左右的东西能够配对,龙和凤、鱼和虾可以配对,但龙和虾就没法配对了。”梁德颂说。
苗画创造了一个缤纷的五彩世界,生动地展示苗族人过去常用的图案。而这些图案,又鲜活地展现了苗族人的世界观,甚至可以追溯苗族人原始的自然崇拜。
比如十字纹,这种太阳崇拜的产物在苗画中十分常见,它们经常出现在太阳的中心、龙的颈部、凤凰的颈部,以及花瓶的瓶身上。
此外,苗画中还大量出现蝴蝶图案,因为苗族人将蝴蝶看做自己祖先的母亲,因而它和龙、凤、麒麟等神兽一样重要。在有龙、凤的时候,往往能见到单独飞舞的大蝴蝶骄傲地出现在画面的正中央。并且,麒麟、龙的脸部也是蝴蝶造型,这也是龙之所以显得不凶猛的重要缘由。
从刺绣到苗画的波折
梁德颂的爷爷是位教书先生,在业余时间也为别人画一些花鸟虫鱼的底稿,不过他只画轮廓,留给姑娘们用针线来填补颜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梁德颂的父亲梁永福。
上世纪60年代,农业集体化让农民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干农活赚工分,女人们无暇绣花。于是梁永福在矿物质染料里加入油, 直接为图案轮廓上色, 用绘画代替了刺绣,大受欢迎。
随后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机器生产的服装进入集市,苗画和绣花还是被抛弃了。以前姑娘们每天都穿传统的服装,现在只是偶尔在盛大的节日里穿。靠给服饰绘画求生,已经行不通了。
直到2002年左右,很多人走进苗乡,去寻找传统服饰和图案。梁德颂敏锐地察觉到苗画新的发展时机到了,于是重新投入到苗画的创作中。梁德颂清楚地意识到,让苗画重新回到姑娘们的服饰上已不可能,只能寻找新的载体。一开始,他专注于木雕和石雕。
后来,他又直接在纸上和布上作画,使苗画成为纯粹的观赏画作。如今,靠创作和出售苗画,梁德颂一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过,梁德颂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结,因为苗画技艺考究、创作时间漫长,让很多想从事这一行的人最终放弃,如今在整个湘西专职从事苗画创作和传承的仍然只有自己一个家族。
尊重原创,欢迎转载
后台回复“转载” 查看详细要求
我是手工君的广告线
跟随中华手工,去探寻手艺的文化魅力。
世界工艺之旅,一直在路上……
2017年2月-北欧;
2017年3月-西班牙;
2017年4月-台湾;
2017年5月-英国、意大利……
详询文老师 微信 / 电话:13667661517
·END·
可能你还想看:
中华手工
传承文化 引领生活
搜索微信号:creatcraft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华手工》2017年全年刊火热预定中
↙点击“阅读原文” 不错过每一期《中华手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