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都希望养育一个聪明的孩子,也都知道孩子智力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虽然智力和聪明我们一直挂在嘴边,可是智力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孩子才算聪明?智商和智力区别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促进孩子智力发育让孩子更聪明?……
本周我会围绕智力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些话题,希望能对大家带娃有所启发。今天是第1篇,我们先谈谈到底什么是智力。
正文:
大部分朋友应该看过《雨人》 (Rainman),电影中雷蒙惊人的记忆力和对数字的敏感相信对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雨人》的大获成功也让故事的原型金·匹克(Kim Peek)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学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患者。
真实世界的主人翁金·匹克生于1951年,他本来被医生诊断为心智迟缓,却在30年后发现他有超乎常人的能力,精通历史,文学,地理,乐理等15项类别知识,看书10秒能读1页,一天都能8本书,在他死前,对超过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了如指掌。
但匹克平时的生活必须被人全天照料,无法自己穿衣甚至梳头发。
不知道匹克有没有测过智商,很有可能得分未必高,毕竟不都是考记忆和阅读的内容。那么匹克到底算不算聪明?反正有人称呼他为:
01 至今为止,智力仍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天才白痴。
不知道你对智力或者聪明的定义是什么,不过智力对所有人的意味并不一样,不信你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
不仅对大众,即使对行为科学家也是如此。虽然几乎没有什么话题像智力和智力测试一样有如此多的相关研究,然而即使到今天,也没有清楚的关于智力是什么的统一结论。
最好的定义肯定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一个针对24个专家的调查发现每个人对智力的一句话定义都不同,不过几乎所有定义一定程度上集中在抽象思考能力或者有效解决问题上。
为什么智力没有统一的定义呢?因为不同的理论家对哪些特性(以及多少)是智力的核心组成成分有非常不同的想法。
02 心理测量学派:智力是可以量化的
心理测量学派,顾名思义就是量化智力的,我们都知道的IQ测试就来自他们。
他们认为智力是一系列特征,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个派别的理论家希望能够找出这些特征以及测量方法,从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可以明确出来的。
但是有个问题就是这些理论家从一开始就没有就智力的结构达成一致,到底是一个单独的能力可以影响人们所有的认知表现?还是智力是由许多不同的能力组成的?
我们大致按照时间先后看看这个学派的智力理论。
a. 比奈认为智力只有一部分组成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是智力测验的发明者,1905年与泰奥多尔·西蒙(Theodore Simon)合作制定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鉴别学习学校课程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测试结果是测出每个孩子的心理年龄。
b. 智力由多个部分组成
其他心理测量学家认为只是一个心理年龄无法充分表示人类的智力。
先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智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普适智力因子”(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简称“g因子”,这个g因子可以决定人类大部分认知行为表现;另外一部分是特殊因子(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子”,决定一些特殊的认知行为表现。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了“基本心理能力论”(primary mental abilities),认为智力有以下七部分能力:
- 语词理解: 理解语词涵义的能力;
- 语词流畅:语言迅速反应的能力;
- 数字运算:迅速正确计算的能力;
- 空间关系: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 联想记忆:机械记忆能力;
- 知觉速度:凭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一般推理: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之后的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Cattell)和约翰·豪恩(John Horn)提议“g因子”和“基本心理能力论”可以减少为两个主要类别:
-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指应用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能力。
晶体智力在大半个成年期持续逐渐稳定地增长,直到60岁以后才开始下降;流体智力则在成年初期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如反应时间)。
c. 近来的智力等级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elligence)今天的许多心理测量学家会更加认同智力的等级模型,这些等级模型中最详细的是约翰·卡洛尔(John Carroll)提出的智力三层级理论(the three-stratum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如图所示,第一层是通用智力,第二层是8项智力能力,第三层对应更具体的智力表现。这个模型可以完美解释我们开头提到的金·匹克,虽然通用智力或许并不高,但是在具体的智力能力上却可以非常突出。
虽然智力等级模型乍看上去很完美了,然而依然无法在智力定义是达成一致意见。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没有一个心理计量学的智力理论可以完全体现出完整的智力。
我们下面再来介绍另外两个理论,不过他们其实并不能完全替换传统观点,而更像是传统观点的补充。他们并不完全互相排斥,许多理论都会接受一部分别的理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
03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对心理测量学派智力模型的持续批评主要是关注的领域太过于狭窄,只聚焦在智力内容,也就是孩子知道的内容上,而没有关注知识的习得、保持和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且,过去的智力测试不能测量其他通常也认为是智力的部分,比如常识、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音乐、戏剧和运动上的天分。
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智力理论之一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按“智力三元论”的设想,个体之所以有智力上高低的差异,乃是因其面对刺激情境时个人对讯息处理的方式不同使然。因此,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讯息处理的方式,自可由之鉴别个体智力的高低。
按智力三元论的主张,人类的智力乃是由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智力统合体的三边,可视为构成智力的三种成份;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也由此而形成智力的个别差异。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分别是:
1、组合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3、实用性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
传统的智力测试一般针对的只是“组合性智力”。
04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影响美国和西方国家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一种重要理论。
如图,加德纳认为其中的每个能力都是独特的,这些能力都和大脑的特定区域对应,他们的发育进程也不一样,而且对大脑特定区域的伤害只会伤害特定的能力,其他能力并不会出现问题。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使用过去智商测试一个得分来评估一个人的智力是非常不严谨的,我们也因此低估了很多人的天赋。
05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到此为止,我们把目前智力几个主要的理论都介绍完了,介绍这么多的主要目的是让你对智力和聪明有更清楚的认识。其实聪明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期,以及对不同的孩子都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比如一个天生就在教室坐不住,就是不爱上学的孩子,并不是不聪明,最多只是在上学这一点上不聪明而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作为父母,想让孩子聪明,最重要一步就是首先发现孩子的优势并且定义出自己孩子的聪明。
推荐开年福利大课:原价99现在1元钱听1年的“9堂课让婴幼儿?生而聪明,笑对未来?”
End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支持风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