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海滩4米深处,挖掘出一艘大部分较为完整的古船。据专家考证,这是13世纪在福建泉州所造的木帆船。出土时.船体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平面近椭圆形,尖底。底板及侧板分别由二至三层木板叠台而成,船板之间涂塞麻丝、竹茹和桐油灰,并用铁钉加固,还有用粗大古木建制而成的龙首。船上共有13个隔舱,第一和第六舱保存有桅杆座,说明它是三桅或多桅的远洋帆船,船尾有舵座,舵杆孔直径38厘米。船底主龙骨两端接合处凿有一个大圆孔和七个小圆孔,俗称“保寿孔”,孔内放置铜镜和铜铁钱,排列成“七星伴月”状。据闽南老船工介绍,这是泉州一带的造船传统习惯:“七星”代表危礁密布的“七洲洋”或叫“七星洋”(即今西沙群岛),铜镜,即象征光明吉祥。可以想见,当年这艘结构设备周全,性能精良的远洋船舶,为促进中外贸易和友好往来,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据测算,这艘古船载重量约200吨,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700 头骆驼的运输量。从船上发掘出一大批珍贵文物,有4700多斤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90多张木牌木签,2000多个海产贝壳,还有椰子壳和桃、李、荔枝、橄榄等果核,茶叶、漆器等,以及水手娱乐用的象棋子。这艘古船和舱内所载的物品,使人联想起当年刺桐港极盛时期那种“舶来市井十洲客”“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马可?波罗游记》中曾客观描写过:“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是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当时泉州城内,已有接待外商、使节的命名为“来远驿”的迎宾馆,经营珠宝的“聚宝街”,和运输繁忙的“车桥头”等馆舍和地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当年的泉州港,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大港”。
(辑自张惠评 许晓松著《泉州海丝史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