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某餐厅吃出天价小黄鱼的消息就成了微博热门。简单说,就是某位先生请客吃饭,心理预期人均五百,谁知道加了两条1斤左右的小黄鱼,居然花了4600多。
看看这位先生晒出来的结账小票,菜价一共7000多,加上15%的服务费,一共花了8000多元。新闻并没有说清楚这位先生到底请了“几位”朋友吃饭,但按照餐厅配餐以人均500为参照,似乎确实远远超出了心理预期。更何况,这两条鱼可比其他菜加起来都贵。
但是,餐厅对此也有话说。没有明码标价是因为海鲜都是时令价格,而小黄鱼是这位先生的朋友让换的,价格也是交代过了。店家当然委屈,毕竟这鱼进价就是1000多,自己卖得也就不算那么贵。
这场罗生门只能让相关部门去调查了,从广大食客的角度来看,38块一只的青岛大虾还没有完全被忘记,东海海鲜就又中枪了。微博上这骂声一片,新闻中这家深圳餐厅被不少人标记为黑店,声称“再也不去”。
事实上,一些土生土长的东部沿海居民,对于附近海域的各种鱼可谓是了若指掌。可是在其他地方的人看来,这其中的水真是深得不得了。就从这篇澎湃新闻语焉不详的报道中,也能看出不少问题。
大黄鱼和小黄鱼不是同一种
新闻中描述的两条一斤左右的小黄鱼,很有可能并不是小黄鱼。
在东海,黄鱼有7兄弟: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梅童鱼、鮸鱼、黄唇鱼和毛鲿鱼。它们都属于石首科鱼属,其中数大黄鱼和小黄鱼长得最像。不过,大小黄鱼并不是同一种鱼,小黄鱼通常重4到6两,体长16到25公分。
名字报错了,就是宰客吗?
还别说,这件事和那专坑游客的38块的青岛大虾还真的不见得是一码事。
野生大黄鱼价格的浮动,的确就是根据个头来的。因为大黄鱼的个头大小和生长年限相关,1年能长到7、8两,但越往后越慢,要想长到2斤左右则需要2到3年。若是5斤上下的野生大黄鱼,则已然是市场罕见,价格也会根据稀有程度的增加而上涨。
如果通过互联网搜索,沿海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天价黄鱼拍卖的新闻。2015年,一条40斤重的野生黄花鱼,可是足足卖了400万。
1斤左右的大黄鱼,生长年限通常超过1年。在深圳,餐厅进价超过1000元,理论上也算是合理的。
真正疑点:到底是不是野生的?
野生大黄鱼难捕,价格自然就高。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便称得上是实惠的选择。不过高利润必然也导致一些商家以次充好,用养殖的黄鱼冒充野生。
行家们能比较出野生的黄鱼鱼鳞更加金黄、头部尖、体型瘦长,而养殖的黄鱼则圆圆胖胖,颜色也没有那么漂亮。不过对于普通食客来说,恐怕只能选择信得过的餐厅才能回避这方面的烦恼。
深圳这家餐厅的两条黄鱼,已经被食客吃了个干净,我们自然没法儿再来分辨是否有以次充好的嫌疑。不过只要有关部门介入,通过进货渠道等调查,是不是真野生,相信很容易就有定论。
然而,作为一个资深内陆人,虽然数次经过东部沿海人民的关怀和指导,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吃东海海鲜,没有个当地人陪着,我绝对是拒绝的。
事实上,诸如“两条小黄鱼”这样的新闻,近年来倒也不鲜见。去年在重庆,刚因此火了一家水月的日本料理。因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各种食材遍地开花,丰富了不同餐饮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当地居民对外地食材的信息不对等。
每逢遇到这样的事情,似乎食客和餐厅都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从食客的角度来说,尝鲜和品味高等食材自然是一件赏心乐事,不过对于一些不熟悉的贵价食材,食客恐怕还是要做足功课,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