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云强访谈雷锋照片拍摄的亲历者李奎根实录
2017年3月1日上午,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社高级编辑,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线云强(右)访谈雷锋照片拍摄的亲历者——原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美术图片编辑82岁的李奎根老人(左)。
【引言】春风温暖三月天,雷锋精神洒人间。当我走进军旅拿起相机,不仅雷锋成了我道德标杆和学习的光辉榜样,为雷锋留下珍贵影像文化遗产的老一辈军旅摄影家:董哲、周军、张峻、季增、张泽西、赵志华、吴加昌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和敬重的老师。在原沈阳军区政治部负责军事摄影工作以来,我作为拍摄雷锋摄影师的传人和后来者,有责任精心保管、收集、整理前辈们留下的雷锋照片资料原作。因为雷锋的这些照片温暖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艺术史、道德史和社会发展史。特别是推选我当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之后,我觉得雷锋的照片是中国摄影史的影像奇迹和珍贵视觉遗产。传播保存在原沈阳军区新闻图像社资料室里的摄影前辈、老师们留下的雷锋照片原作,还原一个真实的雷锋,弘扬雷锋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在纪念雷锋的日子里,我访谈了雷锋照片拍摄、宣传的亲历者——原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美术图片编辑、82岁的李奎根老人,聆听这位老人讲述雷锋照片原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拍摄故事。向为雷锋留下珍贵影像的摄影前辈们致敬!
1960年冬天,雷锋肖像照片资料原作。周军 摄影
线云强:周军拍摄的雷锋这幅照片是中国家喻户晓都熟悉的影像,是1998年入选国际权威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的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百幅图片中的重要影像。我们相识30年,以前曾听您讲过周军拍摄雷锋这张持枪照片时您也在现场,雷锋戴的这顶军帽是您为了照相借给雷锋的,没想到后来这张照片成了雷锋影像的经典之作,还留下了一段“雷锋军帽”的故事。今天,我带来封存在资料室里的百余幅雷锋原作资料照片,请您回忆一下雷锋照片真实的拍摄过程。
李奎根:这是雷锋当兵以后第一张肖像,是周军拍摄的。中国摄协主席石少华对周军讲过一句话:“周军你做了一件千秋功德的事儿!”当时周军是沈阳军区前进报社《民兵之友》杂志社的摄影记者,我是美术编辑,经常一块研究摄影、绘画。他每次拍照片我都去,我们其实就是分工不同,一个管摄影,一个管插图,或者画彩稿,所以我俩是密切的合作者。那个年代没有彩色胶卷,都是黑白的,照相器材也很简单,是德国产的老“禄来”—120相机,我还得在那举个灯,拿着自己做的反光板辅助他摄影,打光啦,有什么拍摄想法画个草图研究研究啦。
这张肖像的拍摄目的是反映东北战士。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为了应对,部队大搞阶级教育,努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提高战士觉悟。雷锋当兵还不到一年就成了忆苦思甜阶级教育的典型,1960年冬天来军区参加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社领导决定采访雷锋。让他写一篇文章,写他当兵入伍的过程。头天晚上,周军找到雷锋,将编辑部的意图告诉了雷锋。第二天,雷锋就如约来到了编辑部,把写好的稿子递给了总编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周军叫上我带着雷锋,研究给他照张像准备作封面用,他那篇文章由我配插图。
雷锋的这幅照片是在军区政治部的老院拍的。院子里的树主要是槐树,也有小松树不太高。雷锋来开会的时候只带了个背包、戴了一顶粘绒帽,由于周军要塑造一个东北战士的形象,他从相机取景器里一看,觉得雷锋戴的这顶粘绒帽缺少代表性。但换戴了好几个同志的皮帽子,有大有小都不合适。当时我戴了个皮帽子,我为什么戴了个皮帽子呢?我要说明一下:那年代咱们军区长春以北部队发的是皮帽子,长春以南发的是粘绒帽,再往南方发的是布帽。我当时戴的皮帽子是靠北点部队的老乡换给我的,我赶紧回到办公室取来,给雷锋戴上,开始没有放下帽耳,后来放下帽耳,一看正好,就准备拍照了。
线云强:雷锋这张照片从人像摄影角度,就今天看也称为经典。神态、构图、光影,特别是三角光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当时为什么能够这样拍,怎么想的?
李奎根:当时是要塑造雷锋这位东北战士的坚强阶级立场,所以拍摄时选择反差比较大的光影,不是很柔和的光,这样立体感很强的。另外,周军采用仰视镜头,更显得雷锋形象的高大,其实雷锋个子不高。周军的用光非常好,我打的反光板,拍照时是上午九点多钟,我到哨兵那借的枪和子弹袋。这个枪管边上的眼是圆的,那个时候的冲锋枪一种是木把的,一种是铁把的,咱们这个是铁把的。当时给雷锋拍照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忆苦思甜典型,还没太出名。
线云强:雷锋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冲洗出来的?第一次发表是什么时候?这幅资料样片是周军交给资料室的吗?
李奎根:周军的暗房工作都是自己做的,这个胶卷是当天晚上在楼梯旁边的暗房里冲洗的。这是雷锋当兵以后的第一张肖像。当时拍了两个画面,一个稍稍侧一点的,最早发表在我们《民兵之友》杂志第18期封面上。其实雷锋这张正面照片是最好的,1963年全国报刊才广为发表。雷锋的第一篇文章和照片都是我们《前进报》发的,我给雷锋画插图。后来辽宁电台不是说嘛,第一个给雷锋拍穿军装肖像的人是周军,第一个画雷锋连环画的人是我,哈哈。雷锋的底片由周军交给解放军画报社了,你这部分雷锋资料是原来周军用印像机洗的原版样片。样片旁“周军摄影”那4个字是周军交资料时我给写的。
1960年,时任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美术图片编辑李奎根创作的雷锋连环画。
线云强:这些雷锋照片资料都是原始影像,也叫摄影作品原作。资料卡上的签名原来是您写的,这要是周军签名就更有价值了。为雷锋拍照片的这些摄影前辈,怎么没有发现一张和雷锋的合影呢?
李奎根:那就算周军签的嘛!我们交资料的时候也不懂都没当回事。好多人都问,当时我们怎么不跟雷锋合张影呢!我告诉你,那时胶卷很珍贵,编辑部有要求,公家胶卷为自己照相是犯错误的。
线云强:用照相机记录人与自然、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是大部分摄影师遵循的创作法则。周军这张经典的雷锋肖像作品既有时代性,又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充分表达了摄影师对雷锋主观刻画和塑造的态度。但前些年网上热炒雷锋的照片,说三道四,您怎么看?
李奎根:因为雷锋照片上我的这个“帽子”,很多人看到我就问,你说雷锋这个典型是真的还是假的?雷锋做好事不是不图名、不图利嘛,咋还带个记者?雷锋那照片拍的是真的吗?我都跟他们解释:雷锋这个照片是真的,是摄影师周军的艺术表达。他不是说雷锋是在做什么事,只是说雷锋是一个东北战士,体现的是一个战士的精神。雷锋是不是战士?他是战士!这个帽子不是他的,他是不是解放军?是解放军!他戴的那个皮帽子是不是解放军的帽子?是!这就是真的雷锋嘛!摄影艺术是可以按照摄影师的主观态度通过相机镜头表达的,而周军拍的这个片子恰到好处,有人说三道四实在不应该。
1962年2月19日,在沈阳军区八一剧场,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时发言。周军 摄影
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主席台上,特邀代表雷锋与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桂林少将(前排左一)亲切交谈。周军 摄影
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份子廖初江为雷锋签字留念。
战友们在雷锋的“流动小图书馆”阅读毛主席著作。周军 张峻 季增 摄影
雷锋(右起第二人)在和神枪手雷凯(左起第二人)一起交流射击经验。周军 摄影
线云强:周军拍了这幅家喻户晓的经典影像,可很少有人知道周军,您谈谈周军这个人吧!
李奎根:周军是从当时的40军调过来的,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最早在文工团搞舞美,也画画,主要画布景。回国后在40军搞报道,他比我早调到军区工作一年。他每次出去采访都带着我,因为我俩业务上相通。他人聪明,字写得也漂亮,生活又简朴。就那一部旧相机,还有一部135的“徕卡”,都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他不抽烟,但有一个小烟盒,装上纸片随身带着记资料,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卡片。我们下部队,吃饭都很简单,没有食堂就买点吃,从不干扰别人。那时候最奢侈的就是坐火车,其他时候都是走路,非常艰苦,摄影器材也很简单,开始是灯泡,后来有了闪光灯和反光板,我出去就背着一个反光板,充当摄影助理。他不仅拍雷锋,还拍了很多民兵方面的模范人物。对了,媒体上刊发的黄继光妈妈的照片都是周军拍的。
周军是位好同志,但他的家庭出身不大好。他父亲是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县长,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在授衔时他没授上,住房一直都是旧房子。后来在报社领导的建议下,组织上给他授了衔。他在报社表现非常积极,各项工作都是争着干。那时候我单身,所以我到单位比较早,我都打扫完卫生了,地都干了,他来了不知道我擦过了,他又擦一遍,打扫卫生几乎都是我们俩争着干。文化大革命以后他转业了,在辽宁科技电影制片厂当书记。10年前他病逝了,享年74岁。
197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为题,出版发行了这张手工着色彩色合成照片。周军 摄影
60年代,根据周军拍摄的雷锋肖像创作的宣传画,在中国广泛传播。
李奎根(左)、周军(中)、线云强(右)三人合影。
线云强:周军是我敬重的军区摄影前辈之一,1993年我刚调到军区工作时,负责组织摄影大赛,您帮我把周军请了回来,我们仨在新闻图像社门口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么多年一看到雷锋这幅照片就想起周军前辈。昨天下午,我找到周军55岁的大儿子,辽宁电影制片厂做摄影工作的周庆红,他说:“我们做儿女的为老爸能够为雷锋留下这些珍贵摄影作品感到自豪,这是老爸传承给我们儿女的精神财富,老爸生前曾经说:‘本来拍雷锋就是我的工作,雷锋精神是雷锋的,只要这些资料对社会有意义,哪个部门需要就拿去吧。’关于版权问题,这些年,经常有人找我和家人说这些事,我妈妈和我们姊妹仨统一了口径,按照爸爸的遗愿,给解放军画报社发了函,雷锋作品的版权捐给国家,归《解放军画报》所有。”周军老师拍摄的这张雷锋照片是传播量最大的吗?对您和周军老师工作生活及子女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奎根:1963年开“雷锋班”命名大会,全国所有报刊都发表过周军拍的这个片子。1998年,世界上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在全世界遴选20世纪最有影响的照片,其中中国有两幅,一幅是毛主席像,另一幅就是雷锋像,评选的理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毛主席的那幅是畅游长江的照片,雷锋的就是周军拍摄的这张。有位法国人来到沈阳,我给他介绍了一下,专门找了周军。当时,鲁迅美术学院的党委书记,延安时期的老艺术家张望利用这张照片创造了木刻作品,在所有报纸、刊物上发表,雷锋头像纪念章等都是按照这张照片做的。这张照片发表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是周军照的,都以为是另外一个人照的。对此,他总是淡然地说:“不管是谁照的,能登出来就是宣传雷锋,就是好事儿!”至今为止,我了解周军得的稿费总共就16元钱,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雷锋画册》时,征得周军同意,在照片上叠加迎客松后刊发,给了他16元钱稿费。整个照片传播量这么大就给了16元钱稿费啊!
线云强:据史料记载,雷锋生前留下了数百张珍贵照片,为雷锋拍过照片的摄影家有董哲、周军、张峻、季增、张泽西、吴加昌、陈文辉、赵志华等8人,老一辈摄影家关注时代、深入生活、弘扬真善美的实践,不仅创作出雷锋可亲、可爱、可敬、可信的视觉形象,也让我们深深感到影像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可近年来,雷锋部分照片的拍摄过程引来一些争议:“雷锋做好事不图名,那为什么每做一件好事都有摄影记者跟着他?”您作为当时的美术图片编辑,谈谈当时的真实情况。
1960年1月8日,雷锋在入伍的第一天作为新兵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季增 摄影
雷锋手握冲锋枪站在毛泽东主席半身塑像前。季增 摄影
仇恨的烙印,永远也不会磨灭。雷锋向战友们说:“这就是谭地主在我手上砍的三个刀印。……”吴加昌 张峻 赵志华 季增 摄影
雷锋在运输连忆苦大会上作报告,深情地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定做一名好战士,来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张峻 摄影
雷锋在运输连忆苦大会上作报告。张峻 季增 摄影
雷锋在连队“勤俭节约现场展览会”现场讲怎样补袜子。张峻 季增 摄影
李奎根:说句老实话,在整个全军咱们军区的摄影工作是数得着的。董哲、周军、张峻、季增、张泽西、赵志华、吴加昌都是为雷锋拍过照片的军队摄影工作者。董哲资历挺老的,是1948年解放战争时当兵的,那个时候董哲是咱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组长,前进报社的摄影记者,你资料室的这些珍贵资料照片都应该是董哲组织留下的,他还是你们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呢。董哲拍摄了好多名作,如《雷锋忆苦》《模范护士李兰丁》《震后除夕》等,最著名的照片是80年代初获得亚太摄影艺术大奖的《雪翱边陲》,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因车祸重伤休息,前几年病逝了。董哲是军区摄影的“头儿”,和周军都在军区做摄影记者工作。张峻是军区工程兵部的摄影干事,赵志华在军区工程兵部做宣传工作,季增是雷锋生前所在工兵团的放映员、摄影战士,张泽西是64军的摄影干事,他们几个人是一层一层的上下级关系,平时都有业务往来。
1960年11月26日,《前进报》第1309期第1版刊登的雷锋照片。
1960年11月26日,《前进报》第1309期第2版刊登的雷锋照片。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上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文章和照片,部队开始宣传雷锋的典型事迹。经沈阳军区工程兵部党委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生前所在的工兵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要求抽调有关人员组成筹办展览班子,做出办展计划。当时首长决定,雷锋参军前的部分事迹用绘画形式表现,入伍后的部分根据群众来信反映的雷锋真实事迹和雷锋日记及雷锋撰写的材料等,按办展提纲进行补拍照片,指示还要求: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对雷锋展开了跟踪组织拍摄。
吴加昌是解放军画报社的摄影记者,他1960年11月,来军区参加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觉得雷锋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型人物,就留了下来。在董哲、张峻、张泽西、季增他们协调、陪同下共同来到了抚顺雷锋连采访拍摄。吴加昌也就采访一周,拍摄了雷锋日常的生活细节——洗衣服、缝被子、擦汽车、作报告、学习《毛泽东选集》等十几个画面。但他负责《解放军画报》组稿,1961年1月16日,《苦孩子,好战士》摄影专题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上,雷锋的名字在全国传开了。后来,董哲、张峻他们又跟随“雷锋模范事迹报告团”到大连海军和其他部队拍摄了一些照片。
雷锋帮战友们洗衣服。吴加昌 季增 张峻 摄影
雷锋帮战友缝被子。吴加昌 摄影
雷锋在擦拭心爱的“解放牌”汽车。董哲 摄影
雷锋在旅顺海军基地军舰上作“忆昔苦中苦,展今甜中甜”的报告。董哲 摄影
雷锋忆苦。董哲 摄影
雷锋到海军部队作忆苦思甜报告,散会后战士们围着雷锋问这问那。董哲 张峻 摄影
雷锋对照教材学习汽车原理和构造,制服”耗油大王“——13号”嘎斯“-51型汽车,使之成为有名的节油车。张泽西 摄影
线云强:60年代,“摆拍”是中国摄影存在的一种方式,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由于摄影器材的约束和意识形态需要,“摆中抓、抓中摆”成为大部分摄影师的拍摄方法。这些年,对于组织补拍的那些照片引起了不少热议,我认为在雷锋两年零八个月的军旅生涯中,我们的军旅摄影前辈,在摄影器材并不发达的年代,能够深入生活、与时代同频,坚持以普通士兵为创作拍摄方向,留下了那么多展现雷锋生命轨迹的感人瞬间,在国内外大量传播,不仅成为中国摄影史的奇迹,也呈现了一个普普通通解放军战士雷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热爱生活、忠诚于党的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您有什么看法?
李奎根:张峻、季增等这些摄影人是有功劳的,他们为雷锋留下了不少照片。很多人都问我补拍照片的问题,我说:“这不是雷锋的问题,是为了宣传雷锋、还原雷锋”。当时有人出点子跟领导讲补拍他,雷锋的这些事都做啦,怎么知道的,都是有人跟部队反映的。比如说送大嫂、买车票都是老百姓反映到部队的,帮助工地推砖、到公社捐钱那都是老百姓反映的。我们为了搞展览,去补拍了这些照片,没有违背事件真实性的原则,所以说这些照片要辩证地来看。那个时代和现在的摄影器材不同,摄影记者采用“摆中抓、抓中摆”的照相方式,是正常的。对典型宣传我是这么看的,不是说典型就是完美无缺的神仙,但他的优长是我们全国需要弘扬的,那我们就应该宣传,宣传他好的一面,宣传他那个中华民族需要的东西。
给战友王延堂送饭盒。季增 摄影
雷锋帮助乔安山学文化。季增 摄影
车场上组织战友学习《毛泽东选集》。吴加昌 张峻 季增 摄影
雷锋向廖初江同志赠送革命宝书《毛泽东选集》,廖初江同志给他戴上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张峻 摄影
廖初江和雷锋在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张峻 摄影
训练间隙,雷锋抓紧时间和战友们一同学习毛主席著作。张峻 季增 摄影
行军途中休息时,给大家读报纸。季增 摄影
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泽东选集》。季增 拍摄
雷锋总是抢脏活累活干。这是他钻到车底下检修汽车。季增 摄影
保养和维修汽车。张峻 季增 摄影
入伍前,雷锋曾经当过拖拉机手和推土机手。在汽车连里,他经常主动地帮助战友们学习有关各种技术。吴加昌 张峻 季增 摄
雷锋在写要求上前线的请战书。吴加昌 张峻 季增 摄
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副主任朱玉山为雷锋题字,鼓励他好好学习。张峻 摄影
指导员高士祥在指导雷锋填写“入党志愿书”。张峻 摄影
雷锋和本溪路小学五年级学生陈亚娟一起看《解放军画报》,给她讲有关英雄模范的故事。张峻 摄影
雷锋和建设街小学的小朋友们在一起,雷锋怀里的小朋友是何文鲁同学。张峻 摄影
雷锋和建设街小学的小朋友们在一起。张峻 摄影
雷锋给来连队参观的建设街小学的学生讲节约箱的故事。张峻 季增 摄影
1962年6月29日,雷锋被共青团抚顺市委评为优秀辅导员。这是雷锋和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张峻 摄影
雷锋担任建设街小学校外辅导员后,给小朋友们辅导的第一课是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毛主席。张峻 摄影
雷锋把到抚顺找儿子的老大娘送到家。季增 摄影
雷锋和同班战友利用星期天打扫散落在车厢里的水泥(车上右一为雷锋)。张峻 季增 摄影
雷锋自己练习投弹要领。季增 摄影
1960年初秋,雷锋把200元钱送到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肯收,劝他把钱寄给家里。雷锋说:“公社就是我的家,这钱是给家的。”好说歹说,工作人员只收下了100元。季增 摄影
雷锋参加抚顺市和平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季增 摄影
雷锋捡粪支援人民公社。张峻 季增 摄影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营区指挥开车时受重伤,经紧急抢救后牺牲。张峻 摄影
公祭雷锋同志大会会场。季增 摄影
线云强:高度重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深刻揭示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为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结合您亲历雷锋拍摄和宣传的故事,谈谈新形势下该如何学雷锋!
李奎根:我认为雷锋是个平凡的人,但是雷锋精神是伟大的。说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就是雷锋做到的事大家都可以做,很简单,就是做好事,能帮人一把就帮人一把。就像鞍山的郭明义,都是很平凡的一个人嘛,但是他的精神是伟大的,他的举止、想法、思想契合了雷锋精神,在不断地做好事、为人民服务,就成了我们人人学习的榜样。
1961年,雷锋在擦拭心爱的“解放牌”汽车。张峻 摄影
王良太将军赠送给雷锋的《毛泽东选集》是他最爱读的书。张峻 季增 摄影
李奎根(阿根),1935年2月生于江苏泰州,姜堰市。
1955年11月参军,1959年调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社,一直从事军区报刊,美术、图片编辑工作,任总编室主任,主任编辑,大校军衔。1991年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连环画、年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辽宁省报刊美术学会副会长。自1957年起,作品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并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曾出版《雷锋》、《刘英俊》、《廖初江》、《军魂》以及《努尔哈赤》、《励精图治》等今古英雄模范人物连环画册、美术作品。近年创作国画《抗日英雄魏拯民》、《抗日将领闫宝航》、《别父从军》、《塔山阻击战》等作品被广为收藏。1992年,入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
线云强1965年8月出生于辽宁铁岭,北部战区陆军原沈阳军区前进报社高级编辑,大校军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艺委会委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曾参加老山自卫防御作战、1991年安徽、1998年松花江、嫩江抗洪抢险、“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重大军事摄影报道,三次荣获(第三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创作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 。中国摄影协会首届授予的“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师。荣获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表彰的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五次荣立二等功,享受国务院“新闻与出版”特殊津贴。2014年9月,参加中国文联赴美国纽约“视觉艺术策展人研修班”学习,第25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出版发行《战友——线云强军旅摄影20年》、《线云强俯瞰东北——空中看沈阳》等十几部摄影作品集。
摄影作品《军人》、《战友》、《大象无形——线云强俯瞰东北》、《天下》多次在北京、上海、沈阳、香港、平遥、大理、连州、凤凰古城等地展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