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Y 图\微子
寒假到了,小区里的孩子们又凑到一起玩了,一群孩子大的大,小的小,之间的年龄差都有五、六岁之多。当然,老大始终是最年长的、讲话最有道理的天天哥哥。
这天我下班回来,看到天天带着一群小朋友正兴致勃勃地一起玩,而我们家东东(男宝,5岁)却一个人在旁边,远远地站着。
我连忙把东东叫过来问他,东东,你怎么不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东东跑过来说,妈妈,因为我现在被天天哥哥开除了,所以我只能站在一边。
我心里想,完了,孩子心里一定很难过!于是,赶紧安慰他说,没事儿,别难过,天天哥哥不和你玩儿,妈妈和你玩儿,好不好?
东东一脸迷惑地对我说,妈妈,我不难过啊。我吃惊、不解地问,不跟你玩,还不难过?
东东乐呵呵滴说,对啊,天天哥哥是队长,被天天哥哥开除,我真的不难过,我得听他的。
好吧,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相信每个妈妈都和我一样,第一反应,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既然受到了伤害,就应该避免,就应该采取保护。不跟咱玩,咱还不跟他们玩呢!
No,No,No,其实孩子的世界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那样。
即使这个孩子在跟小朋友玩儿的时候,总是被其他孩子欺负,属于这个群体攻击和排斥的对象,可只要他自己还选择“忍受”,选择跟在这个群体后面一起玩,那就说明,他不觉得这是伤害,不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
孩子没有打算离开这个——(我们成人认为对他不是很友善的)群体,妈妈,就要勇敢地接受你的孩子甘当“跟屁虫”的事实,接受有可能被这个群体“欺负”的可能。
孩子能够这么忍气吞声,正是想试图改变和调整自己,通过与这个群体一起玩的过程,让群体接受他,让小朋友们认可他,成为群体里受欢迎的一员,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超越。
我们大人所谓的去保护孩子,不让自家孩子受一点儿气,让他离开这个群体,是破坏了孩子学习群体社交的过程。看到孩子被排斥,家长难道只看到孩子的可怜样儿,而没有看到,为实现加入这个群体,有的孩子通过遵守群体游戏规则而被群体吸纳,有的孩子通过和颜悦色与小朋友交流而被大家认可,有的孩子甚至是讨“娃娃头儿”的欢心以得到准予“带他玩儿”的努力和智慧吗?
过分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如何从容地面对被排斥、被孤立的局面?
一旦遭遇对自己不太友善的群体,很难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睿智的解决办法,改变自身所处的不利环境,去融入社会群体,并让自己被大家接受和喜欢。
所以,宝妈们,不要总是介入孩子们的“丛林法则”,不要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你孩子现在的处境快乐与否。
健康的人格就是通过小朋友们的群体游戏健全的。你的保护,成全的是一颗受不得半点委屈、忍不住半点儿气的“玻璃心”。
放手,让他们一玩。狠下心,接受孩子“受欺负”的事实,接受他可怜兮兮跟在小朋友们身后的样子。孩子现在受到了群体活动的磨练,不会白受,这正是孩子步入社会活动的金钥匙。况且,作为孩子,现在让他“受伤”,他只是觉得在玩儿,在做游戏,根本不会很疼,最多睡一觉就会愈合。
可是,当他是带着我们嵌入到他肉体的保护壳长大时,他终会被社会这个社会群体去打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