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记忆中的老城区——南市区!
早已消失只存在于记忆中的老城区!
范围曾包括了上海老城厢的全部!
南市区有名的一条老马路——蓬莱路!
111岁高龄,上海县衙门所在地!
住着上海最早一批的老居民!
上海县的县衙门!
从清代到现代的各式民居!
最早的西式蛋糕房红宝石!
三代人传承的无名生煎铺!
没有文艺精致的网红店,没有独栋大气的名人故居,
而这里却有上海人最难以割舍的记忆!
记忆:上海县衙门、清代民居、石库门、新式里弄…
上海人小辰光的记忆
远处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的最新的坐标建筑,显示着上海一个世纪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眼前的这条1906年修筑的小路,经历了111年的历史变迁,却还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就算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未必都知道这条路。而据这里的老人回忆,以前这条路上有条小河,后来填河筑路,又因蓬莱道观而得名。而之后就这样安静的经历一个世纪的变迁。
远处黄色的小楼就是曾经的上海县县衙门。这里以前是上海的老城厢,所以居住在这里的都是上海最老的一批居民。
这条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清代的上海民居,而77号的这栋清代民居就夹在两栋现代的民居中,也是让新旧在这里有了碰撞。
还有老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
和最具上海市井气息的新式里弄,仿佛随时会走出一位老阿姨给你讲她家囡囡在美国的生活,或是位老爷叔给你聊聊股票大盘。
还有年代无从考证的洋楼。而长满青苔的阳台,却仿佛在说这里一定有故事发生。
民居窗外的花花草草经历一个寒冬,有些干枯发黄。但整齐的排放和丰富的种类,看出主人家也是个讲究生活乐趣的人。
因为离老西门不远,这里还有一家老西门国际青年旅舍。招待着喜欢老上海市井文化的各地青年。
情怀:上海人的生煎、四大金刚、本帮面馆…
三代传承的无名生煎铺&撑起整条街的早餐
无名生煎铺
在这条街上的居民,每天早上一定是被第一锅出炉的早餐唤醒的。揭开锅盖冒出的袅袅烟气,也勾勒出一幅上海市井生活画卷。
这家生煎店早已是这里的老牌“网红”了,每天一大早开门,第一锅生煎还没出炉,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没有店名!
没有堂食的位置!
只有祖孙三代人用心传承的手艺!
一锅生煎做了近百年!
上海人对生煎的爱自然不必多说,这家生煎真的是吃到最好吃的一家了。
旁边还有阿姨在现包,一早上忙碌不停。
行云流水的动作,随便几下就包好了一个生煎,排队时看阿姨包生煎,竟然也看的入神。
我们在拍照时,有老板的老食客说“有人来拍你了”。而老板可爱而又自豪的说“他们算来的晚的,我被拍过好多次了!”
卖早餐的隆兴面馆
在生煎店的对面,另一家早餐店的炸油条也要出锅了!金黄酥脆的外皮,外焦里嫩的口感,也是上海早餐界的“金刚”之一。
这家店比生煎店的品种要多一些,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都被这家店包了!裹着油条、肉松、酸菜、咸蛋黄的粢饭,唤起无数人小辰光的记忆。
这里的大饼和上海传统早餐的大饼不太一样,更像是北方的做法,但美味无国界,同样每天早上受到居民的欢迎。
和生煎店一样,这家店也是围满等待早餐的人。老爷叔盯着炉火中烤制的大饼,等待即将出炉的早餐,已经吃了好几年这里的大饼油条了。
老板是安徽人,来到上海从学徒做起,到1999年在蓬莱路开了这家早餐店,一直至今已经18年了。聊到上海的变化,老板感受最深的是上海的物价,99年面粉二十多元一袋,油条4毛钱,而现在面粉一百多元一袋,而油条也要1.8元一根了。
现在老板还在早餐店后面开了一家本帮面馆,早上买了早餐的客人也可以在这里吃。
开在海鲜店的煎饼摊
离这两家店稍远一点的地方,还有一处早餐,也是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而中午和晚上,这里还是一家海鲜店,看名字倒有点像宁波祖籍的老板开的。
这里卖的是五谷杂粮煎饼。薄薄的一层煎饼上有鸡蛋、葱花和辣酱等,有点像天津的煎饼果子。
人文:清晨的市集、杂乱的街道、摩登的“老虎窗”…
没来过这里不能说来到过上海
清代的民居一百年来和这条路一样未曾改变,一起见证着一个世纪的时光。
远处弄堂里,有正在往窗外挂晒床单的阿姨,带小朋友出门玩耍的奶奶,还有驻足聊天的爷叔。市井的生活也被活出了一种仪式感。
如此这般的景象,随着动迁和各种整治,在上海街头也不多见了。而这位于上海中心区域的蓬莱路,就像一处世外的桃花源,保持着一直没变的样貌。
而即使这样杂乱的市井生活,也透着上海的时髦与精致。阁楼上的窗户叫“老虎窗”,是来自英语“Roof”的音译。嘈杂、市井、摩登、融合在了上海最后一片净土—蓬莱路。
耗资上千万!魔都首家河豚全宴,要在西洋古董环绕中慢慢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