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他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曾以发现人的潜意识而名声大震。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所阐发的颇具特色的人学宏论,或许就不那么为人熟知,这也正是需要我们正视和发掘的地方。我们上一期简单介绍了弗洛伊德,这次我们来聊一聊他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第一次将物理学的动力理论引入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能密不可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从自然中获取能量,又通过某种目的消耗能量。人的内环境通常应是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是如果受到内部或是外部刺激的干扰,扰乱了平衡,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倾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
我们上期谈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分为早期和晚期。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害怕、恐惧、饥饿等)。如果这两种本能长期受到阻碍,前者会导致人格变化,而后者则会导致死亡。后来他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合并,称为“生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应的则是“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代表着爱和创造的力量,包含饥、渴、性等本能;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这可能是因为人的生命是从无机物演变而来,一开始就有着一种返回无机物(毁灭生命)的欲望。死的本能可以向内,也可以向外。向内则表现为自责、自罚、自杀等动机。向外则变现为对他人的攻击和征服等。
在早期的时候,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两部结构,分别是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算一部)。意识包含正在被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包含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包含不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无法被带入到意识当中,除非在极端情况下。意识处理很少的信息,大量可再现的信息构成前意识,而潜意识则是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大致结构如下图。
两部人格结构示意图:心理冰山
弗洛依德很快就发现了两部结构的局限性,又提出了三部结构模型,即本我、自我、超我。他认为人格模型是动态的。虽然艾森克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但还是指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理论的综合,表达了人格模型的动态性。
本我(id)可以看做是一个动机系统,是与直接需要的满足挂钩的人格部分,由潜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本我的原则是快乐,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主要目的和核心是满足当前需要。本我是人格的基础,自我和超我从中分化。
自我(ego)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它是会考虑外部现实环境中所处情况的人格部分。自我在2岁左右逐渐从本我中分离出来,在一定条件限制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自我与本我的区别在本我会考虑现实状况,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superego)是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包含社会的规则、价值观和标准。一般超我在5岁的时候开始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由父母传递给他们。超我包含了良心和理想自我两部分,前者通过惩罚可以使人有犯罪感,会认识到这不是一件好事;后者则通过奖励,做了好事后会让人感觉到自豪感。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是本我和自我的监督者。它具有以下功能:抑制本我不去做不被社会要求所容的行为;可以诱导自我,用符合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为低级的现实目标;使个人向理想的中自我而努力,从而完善人格。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简单来说,本我是生理部分,自我是心理部分,超我是社会部分。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则会得到正常的发展。如果平衡关系被打破,人往往就会产生焦虑等状况,导致人格异常。
关注微信公共号:hnarkedu 更多精彩等你来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