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了一篇名为《决胜电磁波:重拾美国在电磁频谱领域的主宰地位》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电磁频谱战理念。美国国防部正在考虑将电磁频谱作为陆、海、空、天、网外的第六个作战领域。
报告认为,电磁频谱战起始于军方将电磁频谱用于作战行动之时,并将电磁频谱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战时期)的电磁频谱战包括了通信等“有源”手段和通信侦察等“无源”手段的较量,第二阶段(二战、冷战)的电磁频谱战包括了通信与雷达等“有源”手段、通信与雷达干扰等“有源”对抗手段的较量,第三阶段(冷战后)的电磁频谱战包括了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通信、无源雷达、隐身等手段,即“隐身”与“低功率网络”间的较量。
报告认为,电磁频谱是现代战争重要的作战域之一,冷战以后作战对手的缺失,导致美军没有继续开发新的能力,使得美军电磁频谱作战优势逐渐消退,为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研制相关装备与美军对抗提供了机会。未来战争中,电磁频谱领域将面临“无源战争”、“电磁静默环境对抗”的新型作战场景,通过制定新的作战概念并研发相关技术,使用低功率电子对抗装备对抗敌方传感器,使用具有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降低己方被探测的风险,可以帮助美军重夺电磁波优势,掌控电磁频谱这一关键作战领域。
美军认为,有必要将电磁频谱战视作一个长期的竞争性领域,建立起该领域长期发展规划,并采取开发新型电磁频谱战作战概念,提出电磁频谱战能力需求,加速发展电磁频谱战技术,整合电磁频谱战系统采购,演示验证电磁频谱战能力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军通过“低功率到零功率”作战重新掌握电磁频谱战的优势。
采用无源侦察手段是美军掌控战场电磁优势、提升自身装备隐蔽性的有效手段,未来美军将装备大量具有探测敌辐射源信号的无源传感器,使用网络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的传感器组网连接,可以大幅提高侦察获情概率,并有助于实现目标信号交汇定位,接收到的传感器越多,计算越准确。另一方面,分布式无源侦察也可提升装备自身隐蔽能力与抗打击能力。
无源侦察手段可以利用的信号类型包括敌方目标本身辐射信号、机会辐射源信号(民用广播、电视信号)、己方其他地点发射的信号等,可以通过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角度接收目标发射或反射的信号估计目标位置,前提是要求对战场环境中己知的各类型辐射源信号进行预先采集整理,用于战时侦获信号的鉴别与计算,并建立精确战场环境模型用于评估分析。
未来美军装备应具备网络化、灵活性、多功能、小型化、适应性等特点,使美军能够在“低功率至零功率”体制下高效作战。
网络化:借助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数据链建立起分布式传感器、射手、指挥中心之间的高效连接,实现传感器协同控制与信息的快速共享分发。
灵活性:系统可以灵活变换辐射信号在频域、时域、空域、能域的特征,在更宽的频域内机动,有助于增加敌方搜索、干扰、对抗、攻击所需的时间,降低敌方传感器探测概率。
多功能:支持构建不同的频率范围、功率范围、瞬时带宽组合,使电磁频谱战系统具备通信、探测、感知、干扰、欺骗、目标指示等多种功能。
小型化:使用小型化、低成本设备,使系统可以部署于无人机或者机动平台上,满足分布式探测、低功率抵近干扰、反介入/拒止区域作战等需求。
适应性:具备快速切换功能,可以在更宽的频段内感知、发现威胁信号,智能化评估敌方通信系统脆弱性,自动识别己方、敌方及未知威胁信号。
此外美军首次创新性提出“低功率至零功率”作战理念,将其视为新一阶段电磁频谱战的制胜关键,通过使用低功率电子对抗系统、低截获率/低检测率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尽可能降低己方辐射信号能量,即在未来战场中尽量少或不使用电磁信号发射系统,确保己方装备不暴露于敌方电子信号侦察设备之下,保证己方装备及人员的安全。一旦“低功率至零功率”作战概念及能力得以实现,将帮助美军在下一阶段“无源战争”中取得信息优势。
美军实现作战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作战概念缺失问题,导致新阶段电磁频谱战构想难以推动。在军事应用领域引入先进技术,首先要设计提出作战概念,结合军事应用需求,明确前沿技术应用方式,提出新型作战概念,合理设计作战方案,结合作战想定分析利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设计并采购相关装备,有助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装备论证与研制方法。没有作战概念的创新,前沿技术在不同军事领域的应用就会面临“无用武之地”的窘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