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Gandhara)为印度西北边境的古地名、国名。相当于现在巴基斯坦的北部白夏瓦(Peshawar)县境。此地是由兴都库什山脉通向印度平原必经之路线,自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纪间即受波斯帝国的统治,此后,到前二世纪之间,先后有希腊、大夏、释迦、安息、贵霜等民族角逐其间。
犍陀罗原是继承着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传统,前三三一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后,此地便成了希腊的殖民地,因而产生了印度与希腊二种文化相互混合的特殊面貌,尤其是贵霜王朝时代(公元一世纪中叶至230年左右)更形成了犍陀罗艺术,其内容是以佛教题材为主,而采用了以希腊系统的表现手法,它不同于印度传统,尤其是打破了「自来不以形像来表现佛陀」的印度传统惯例,而开始制作了佛像。
犍陀罗式样的佛像特征是:以希腊太阳神为基准,佛像呈现出波状发纹、高额、尖鼻、薄唇、衣褶厚重的西方人面貌。
此种美术在佛塔的建造中,展开了以佛像、菩萨像为中心的雕塑。影响所及,除了印度之外,中亚以东的地区,其佛像的造形均有呈现犍陀罗式样者。中国在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初期佛像造形,便是深受此式样的影响,下及北魏,遗风仍盛。
3世纪后﹐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统治下的阿富汗东部发展,公元5世纪时,犍陀罗本部因贵霜帝国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却一直繁荣到公元7世纪,此即後期犍陀罗艺术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称巴米扬艺术。主要代表有巴米扬佛教遗迹、哈达佛寺遗址、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
这个艺术流派除继承犍陀罗艺术固有风格外,还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传统,佛像脸形趋圆,衣衫变薄,以灰泥表现衣褶,并将印度的石窟建筑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创立石窟佛像综合体,对中国新疆、敦煌、云冈的佛教艺术有重大影响。另外犍陀罗式佛塔也经中亚传入中国,和中国固有的楼阁形式结合,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