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以龙的传人而自居,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的形象从瓷器诞生就出现在了瓷器上,传承至今。
瓷器上的龙纹演化
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丽,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在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陶器上,有浅刻的龙纹。
商代前期与中期灰陶器及白陶器上,流行夔纹。夔为一脚的龙,习称夔龙纹。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
战国及汉代彩绘陶上出现龙凤纹和蟠虺亦是龙的一种。
南朝晚期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在器物上。
龙纹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在瓷器上出现大抵是在五代时期。
唐宋以来,龙纹在瓷器上朝艺术化方向发展。
到了元代,龙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明清,龙纹在瓷器上达到了全盛期。
容斋 | 中国风 艺术 生活
龙纹的形态
龙纹常以各种方式被运用到各种陶瓷器皿中,题材有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海水龙纹,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以及赶珠龙纹、穿花龙纹、莲池龙纹等。
元 青花云龙纹罐
数目上,一件器物上会出现数目不等的龙,有独龙、双龙、四龙、五龙、九龙、十龙。
明 嘉靖青花双龙纹盖罐
色彩上,可分为白地蓝花龙、蓝地白花龙、青花红龙、红海水青龙等。
元 蓝釉白龙纹盘
明 成化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
明 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清 康熙青花龙纹瓶
清 雍正款斗彩云龙纹盖罐
清 乾隆款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
神态与种类上,元代始有翼龙,明清时期还流行蟠龙、行龙、立龙、侧面龙、回首龙、正面龙、披发龙、海水龙、戏珠龙、云龙等形神各异的龙纹。
到了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不仅样式丰富,而且彩类繁多,不仅有釉下的青花、釉里红、素三彩、五彩,而且有釉上的珐琅彩、粉彩、古彩、墨彩、金彩等等,从一种技法到综合性装饰应有尽有。
其时龙头各部位如额、腮、眼、鼻、嘴、须、耳、角等都描绘得工腻细致。有一种龙纹。龙头长眉长须,形同老翁。故被称作“老人龙”。这种老态龙钟的形象传说与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历史有关系。
元明清御厂常用龙纹造型
蛟龙
头上有角,也称“角龙”、“虬龙”。造型上“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
元朝制品中的蛟龙形象凶猛生动,龙爪基本为三爪(图1)、四爪与五爪(图2)。
图1.元青花牡丹双龙纹罐
图2.元青花龙纹围棋罐
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图3),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图4),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
图3.永乐青花龙纹盖罐
图4.宣德青花云龙波涛纹圆钵
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整体类似(图5)。总体看,历代蛟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图5.雍正青花云龙纹尊
应 龙
“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明宣德、成化时期,应龙纹使用较多,成化朝继承延续了宣德朝纹饰,但也带有自己的风格。根据当时应龙纹双足与飞翼的特点,应龙纹可以进一步分为“双足三爪羽翼类”“鳍足羽翼类”“双足龙爪蝙蝠翼类”以及“鳍足蝙蝠翼类”等多个种类。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不多,御厂多仿制明代宣德、成化名品,较少创新制作本朝特色的应龙纹器物。
夔 龙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夔”因似龙而被称为“夔龙”。
图9.宣德夔龙纹罐
夔龙纹在宋、元两朝及明洪武、永乐官窑器中都没有发现,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仍是宣德制品(图9)。从器物纹饰看,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为区别其他夔纹,可称其为“兽足夔龙”。
图10.成化斗彩夔龙纹杯
宣德夔龙具备猪嘴、双足、有翼、卷草尾等特征,非常接近当时的应龙纹,仅是龙身较短、无鱼状鳞片、口吐番莲而已。因为明清时期的夔龙形象多为口吐蕃莲,所以俗称“含花龙”。成化朝的夔龙纹除“兽足夔龙”外,还有“三爪夔龙”(即双足绘为龙状三爪)。器物种类在当时发展出各种造型、釉色(图10)。
图11.雍正黑地绿彩夔龙纹罐
清朝雍正时期,御厂还制作出“五爪夔龙”(图11),应是由成化“三爪夔龙”纹演变而来。
图12.乾隆粉彩天蓝釉开光大套瓶
清朝进入鼎盛时期之后,曾为主图案的夔龙纹锐减,作为辅助纹饰的夔龙纹(图12)骤然增多,那些源自青铜器、珐琅器中的“拐子龙”随处可见,与各类彩釉、纹饰相互搭配,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螭 龙
一般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所说“无角曰螭”。但从明清官窑瓷器看,所绘螭龙多为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的情况。
螭龙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宋书·志第八》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钮,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描述秦始皇玉玺上雕刻螭虎,随后各朝纷纷仿效,常以螭为钮制作宝玺。
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螭纹瓷器,其使用上限暂时推断为宣德朝,与应龙、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宣德时期的螭龙皆为四足,总体看,其强悍雄健的体形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特点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当时的螭龙形象多作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蕃莲造型的结果。
图13.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
宣德御厂的螭龙形象(图13),确立后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
图14.成化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明成化(图14)、正德以及万历等各朝螭龙纹基本保持了宣德时期的造型特征,仅是不同时期所用青料与彩釉略有差异。
图15.雍正青花釉里红螭穿灵芝天球瓶
到了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以及兽足螭龙。例如一件雍正青花釉里红天球瓶(图15)上绘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螭纹,既有兽足,也有龙爪,展现出当时御厂所用螭龙的多样性。
图16.嘉庆粉彩绿地螭龙纹勾莲如意耳瓶
另外,乾嘉时期经常出现足攒花、灵芝等螭龙纹(图16),这些都说明螭龙纹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秃尾龙
图17.康熙青花釉里红海水秃尾龙纹缸
清代官窑瓷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尾巴呈秃顶状的龙纹,简称“秃尾龙”(图17)。该龙除缺少扫帚形尾部,再无异样特征。
明清两朝,此种龙纹仅清代御厂瓷器独有,尤以康熙朝制作最盛。清朝袁枚所著《子不语》中记载了一个传说:天上有一龙,被罚至人间,投胎于山东文登县毕氏妇腹中,产后化为小龙,其父以刀断其尾部,于是成为秃尾龙。该龙断尾后飞至东北,落户白龙江,化名黑龙。成人后与江内危害百姓的白龙苦斗几番,最终获胜,成为江中主宰,从此沿岸风调雨顺,黑龙也被尊称为“秃尾巴李龙爷”。为纪念其功绩,当地人们将“白龙江”改名为“黑龙江”,使用至今。
黑龙江流域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一直被清政府视为“龙兴之地”。出于对故乡的依恋,入关统治者在官窑上使用本族家喻户晓的秃尾龙,饱含满族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同时,秃尾龙纹饰还是清朝统治者炫耀朝政变革的有力宣传工具,在官窑瓷中的大量使用,意味着改朝换代。
图18.乾隆黄地青花捧寿龙纹六角瓶
康熙朝是秃尾龙纹应用最广泛时期,按当时秃尾龙的爪数可将其分为三爪、四爪、五爪三大类,当中五爪类使用最多。从使用习惯看,内府基本把它作为以往的普通龙纹处理,例如明后期御厂的捧寿龙纹在清代也常被秃尾龙纹取代(图18)。
图19.同治黄地绿紫龙纹盘
康熙朝秃尾龙造型不多,却带有浓厚的本朝风格。随着世代更替,秃尾龙纹饰也逐渐被淡忘,乾隆之后的秃尾龙纹制品(图19)越来越少,慢慢又回归到角龙造型。
龙凤呈祥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四灵之一。《诗·大雅·卷阿》中记载“凤凰于飞,翙(huì)翙其羽”,用来祝福夫妻和谐美满。《孔丛子·记问》中记载:“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因此世间多以龙凤纹相互搭配,既代表皇权至尊,也暗喻吉庆,即“龙凤呈祥”。
明清时期,龙代表帝王,凤也就相应映射皇后。随着御厂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纹的逐渐出现,与之相应的龙凤搭配的纹饰也产生。
图20.宣德青花团龙凤纹葵式洗
图21.雍正斗彩龙凤纹大盘
图22.乾隆珐琅彩龙凤纹双联瓶
从较早定型的角龙凤纹(图20),到后来的应龙凤纹(图21)、螭龙凤纹(图22)等,多为凤居左、头朝下,龙居右、首向上的布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意识。
角、螭、夔、应、秃尾龙特征对比
对比元明清御厂常用五种龙纹造型,可知螭、夔皆无鳞,为兽足造型,这很可能与传说中的二者皆为兽有关。
根据螭、夔、应龙三者各自异同点,可以简单归结:四足、无鳞、无翼者为螭龙;双足、无鳞、有翼者为夔龙;足可有可无、可二可四,有鳞有翼者为应龙。秃尾龙除尾巴光秃外,其他特征与角龙无异。
龙纹的分期
唐以前:
这一时期,龙纹较少见, 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个阶段,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三国西晋时期,龙凤等珍禽异兽所组成的花纹带便被用于印在瓷器的肩部;在堆塑罐上堆贴龙以及其他一些珍禽异兽,这在当时是一种审美的时尚。
六朝时期,龙普遍成鳄鱼的形态,神态凶猛。
到唐朝时期,龙的的形象渐渐有了生气,跟一般动物差不多,还没有神圣威严的气势。
五代至宋:
这一时期,还是继承了前面朝代的风格,基本上仍是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宋代以前陶瓷上的龙纹尚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也有纤细的。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一般多为三爪、四爪,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
龙纹在宋代开始成为皇家专用纹饰,民间尚有少量的使用。
元明清
元明清三代,龙纹成为帝王权威的象征,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
元朝官方规定,五爪者为龙,五爪下者为蟒。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开端。
至元、明、清代,龙纹均身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龙首有角、发、须。
宋元以前以三、四趾龙纹居多,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所绘皆五趾龙纹。
元明清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颈细,身躯长,肢瘦而有力,龙首无发或疏发,须发前后冲,舌长,身绘鱼鳞片或斜格纹。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明代永乐以后,龙体变粗,张嘴伸舌,上颚高突,五趾为鹰爪,俗称风车爪。
成化至正德时期,龙纹多闭嘴,方首,毛发上竖,龙睛圆睁平视。
嘉靖至万历时期,龙身又趋细长,毛发增多,龙首上颚伸出,面端鼻尖绘成如意状,似猪嘴,俗称猪嘴龙。
崇祯时期始见正面龙。
明晚期,龙画得比较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面容枯槁,老态龙钟,了无生气,更无威严之感,反映明王朝气数已尽。
清龙气宇轩昂,富丽堂皇,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清初龙纹尚存明代遗风,比较威严。至康熙时期,龙嘴变短,眼睛变小,身躯变肥,头发像狮子,龙须细长而卷曲,神态凶猛。
康熙朝始见过墙龙纹;雍正时期仿明代龙纹,但头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见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多二龙抢珠纹。
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为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滞,线条简化,龙的下噪声低垂,毫无威严之感。
到了晚清,龙纹形象渐显纤弱无神,彰显出老气横秋之意,代表清朝日益衰微的国力。
---<End>---
本文由<容斋>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收集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查询往期文章,可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 m.fxzgf.com (发现中国风)查阅“藏经阁”
中国风原创内容收集
中式家居及相关/中国风产品暨项目合作
交流微信: nenu89
投稿邮箱:fxzgf@qq.com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