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装饰》2016年第2期“贵州剑河苗族锡绣艺术及其文化符号探究”
黔东南苗族锡绣是流传于贵州省剑河县清水江沿岸的南加、南寨、观么、敏洞乡的一种特殊的刺绣工艺,是以锡代线在刺绣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的面料再造方式。
藏在深山少人识的剑河锡绣工艺流程繁杂、选料独特、做工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文化特色,2006年以锡绣为代表的剑河苗绣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剑河南寨乡柳富苗族妇女服饰属交襟裙装型服饰,由左衽斜襟上衣、百褶裙、围腰及配饰(帽饰、腿饰、鞋、首饰)构成。柳富苗族女子盛装以家织藏青亮布为材料,并以织锦、刺绣、花带和银饰为主要装饰手法,其中尤以锡绣为特色。
锡绣是在挑花基础上进行的,是剑河苗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锡绣主要分布在前、后围腰片和上衣后背部。通常前围腰片为图案较大的黑底银花,后围腰片和背部刺绣图案较为细小常有暗花。
剑河苗族锡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以锡代线的取材方式。锡绣所用到的工具和材料较为简单,除去制作底布时所需的纺车、木制织布机等纺织用具和染布用的蓝靛等染料外,主要使用了绣针、锡、剪刀和布。锡是一种金属材料,以锡作为主要材料替代传统刺绣以线为材料的用料习惯,提升了锡绣的工艺价值。锡绣成品因被锡条所覆盖而富有光泽。
锡绣的工艺过程相对复杂,由三个环节组成,先要织染底布,然后进行挑花,最后再在挑花之上以锡代线进行绣制。
柳富苗族锡绣第一个环节中的底布从工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织绣后染(普通白色家织布经挑花后染成亮布再嵌锡条),另一类先织染后绣(染色纱线织成纵条纹家织布,经挑花后再嵌锡条),前围腰片属于前一类,后围腰片和背部属于后一类。若从材料上可分为普通家织布和纵向条纹花布两种。
第二个环节是挑花。通常苗族刺绣多以剪纸为纹样的蓝本,但剑河柳富苗族妇女刺绣无需制作剪纸,绣时也不用衬布,而是使用绣模(又称为老母花)。柳富苗族盛装中运用的挑花工艺是平挑,即按照经纱方向竖向插针或是按照纬纱方向横向插针。挑花工艺考验制作者的眼力和耐心,挑制时每隔几根纱从背面入针不能错位。柳富挑花以密为美为绣工精湛,密到仅隔两、三根纱线进行挑绣。
最后的锡绣环节是用0.12厘米宽的锡条包裹底布的纱线,从而形成装饰纹样的工艺。锡绣分为剪锡条、削锡条、弯锡条、挑纱、穿纱、剪断、扣紧等工序。绣制时会先准备一块约20厘米见方的布,中间剪出方孔形成方孔盖布,可防止其他部分在绣制过程中被弄脏。
剑河柳富锡绣图案细密,以多为美,装饰在妇女的节日盛装上,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传递着族群历史、文化信仰等各种信息,同时也是苗家人身份、情趣、性情等方面的表征。
文章转载自: 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研创中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