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响乐团最常见的布局是这个样子的:
也就是说,以指挥台的位置为中心,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从左到右呈扇形依次排开;在弦乐器的后面是木管和铜管乐器,最后排则是打击乐器。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管弦乐团声部的位置自诞生之日就是这样,事实上它的发展还不过 100 年。那么,交响乐团原来是什么样的布局,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这样或那样的布局又有哪些讲究?
其实自古代起,就已经有所谓的管弦乐队了,但是对今天影响较大的,要追溯到古典主义时期(1750 — 1820年)。
▼ 现存 1828 年的布局图
说到交响乐和交响乐团,就不得不提到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海顿受雇于匈牙利的埃斯特哈齐家族(Esterházy)长达 30 年,在此期间,他组织了一个规模在 40 人左右的管弦乐团。
海顿的交响乐团与现代交响乐团最大的不同点是,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对面而坐,分布在乐团的两侧,大提琴位于中间位置。
大部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都采用交互轮唱(Antiphony)的演奏和演唱方式,也就是由两个或多个组交替演唱或演奏。把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放在对立的位置,是为了让两个小提琴组相互交流、应答、互动,形成 18 世纪的“立体声效应”。
▼ 第一、二小提琴位置对立,波士顿交响乐团,1881年
这样的乐器编排和组合对后世交响乐团的影响长达百年之久。在 18 和 19 世纪,每件乐器的位置都有所变化,但是一提和二提分别位于乐团左右两侧的安排一直延续了下来。
在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1820 — 1900年),乐团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大型交响乐团如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仍然采用了这样的安排。甚至柴科夫斯基在 1893 年完成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仍然要求这样的座次安排,这一点在最后一个乐章小提琴部分的乐谱上体现的很明显。
▼ 1840 年的布局图
那么,我们今年看到的交响乐团布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说到一位英国指挥家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 斯托科夫斯基
▼ 斯托科夫斯基在卡内基音乐厅,1947 年
斯托科夫斯基不仅是指挥家,还是一位擅长改编的作曲家。为了找到最佳的声学效果,他做了很多尝试。在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期间,他曾经将木管和铜管乐器放在弦乐器的前面,引起了不小轰动(由于弦乐声部在整个交响乐团的分量极重,一般被放置在舞台前面,不会随意调整),但是没有延续下来。
▼ 木管乐器在弦乐器前面
但是在 1920 年代,斯托科夫斯基做出的另一项调整,奠定了现代交响乐团的基本布局。为了让演奏家们更好地听见彼此的声音,他将两组小提琴组合在一起,把弦乐器的高音和低音声部从左到右依次排列,这项改革后来被美国所有的管弦乐团采用。在英国指挥家亨利·伍德(Henry Wood)的倡导下,英国的乐团也开始采用这一方案。
▼ 亨利·伍德,1926 年
把两个小提琴组安排在一起的方式,使得它们共同演奏同一旋律(第二小提琴通常低八度演奏)的效果更好,因此催生了很多作曲家针对这一布局创作的作品。试想一下,如果用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对立的方式演奏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和科普兰的音乐,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但是,任何的改革都是有代价的——这样的安排使得小提琴之间的互动应答少了很多趣味,而且小提琴的声音不够均衡,偏重于左侧。如果大提琴在最右侧,那么作为交响乐团基础声部的低音弦乐器又显得不够厚重。所以很多指挥家选择将大提琴放在乐团中间位置,取代原来中提琴的位置。
▼ 大提琴取代原来中提琴的位置
而反过来说,如果将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放在对立的位置,那么在现场演奏的时候,即使在很好的音乐厅,两组小提琴也很难将彼此听得清楚、精准,合奏的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这真是两难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都要做出妥协。
所以,有些乐团不得不选择放大招了——他们有时会在乐曲演奏间歇的时候变换位置,为的就是根据不同作曲家的原意安排乐团乐器的位置,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
因此,一直在改变的不仅仅是古典音乐的体裁、风格,还有整个交响乐团的面貌。交响乐团的乐器布局也有很多讲究,一场完美的古典音乐演出包含了无数个这样的细节,任何一个小小的环节都不能放过。
对于古典音乐的受众来说,识其一还要知其二,这些小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