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晓英 来源:中国航空报
推动航电技术发展
实现作战飞机平台效能提升
——专访航空工业上电所首席技术专家
吴建民
航电系统是支持飞机完成任务使命所有电子设备的总和,是飞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广大航电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上下求索,实现了航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部队作战能力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航电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报记者走进航空工业上电所,对航电股份特级技术专家、上电所首席技术专家、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建民进行了专访。
《中国航空报》:航电系统通常被誉为飞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它在整个飞机系统中发挥什么样的关键作用?
吴建民:未来,“信息战”将成为战争的基本形态,夺取“制信息权”已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作战飞机作为“信息战”中整个广域信息网络的重要节点,其“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作战效能。而航电系统是飞机平台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核心系统,将全面提高作战飞机平台的态势感知能力、智能战术决策能力、精确打击能力,是未来航空武器提高作战效能的“倍增器”。它与飞机平台、机载武器平台构筑起了作战飞机三大技术支柱,是飞机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外学者在研究飞机作战能力与航电系统性能之间关系时,得出了航电系统性能提高一倍,作战飞机能力将提高七倍的结论。近年来,航电系统在飞机出厂成本中的比例直线上升,航电系统研发成本已占先进作战飞机研制总成本的30~40%,并且保持着持续扩大的趋势。
《中国航空报》:国内外航电系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作为国内从事航电技术研究的重点科研单位,上电所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吴建民:航空电子技术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期发展阶段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数字式航电信息系统”计划(DAIS),使航空电子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DAIS计划从系统结构上奠定了现代航电系统发展的基础,并由此发展了第三代战斗机航电系统。8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的“宝石柱”计划使航电系统技术进入了综合化发展阶段,其技术成果不仅发展了以F-22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航空电子系统,同时也带动了欧洲的“阵风”“台风”、“鹰狮”等战斗机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90年代起,又开展了“宝石台”、“综合传感器系统”(ISS)、“联合先进打击技术”(JAST)等一系列先进的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IMA)研制计划,并已应用于F-35航空电子系统研制。目前,基于综合化、模块化的航电技术在大型民用飞机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对于国外,我国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模拟到数字,从分立、联合到综合,从维修、仿制到自行研制的发展道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专业齐全、初具规模的航电系统科研生产体系,掌握了航电系统设计、综合核心处理机系统设计、综合化座舱显示控制、传感器综合、机载高速网络、综合数据/任务和信号综合、系统建模与仿真验证等一批关键技术,为飞机平台航电系统的开发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上电所就启动了航电系统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系统集成与验证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预先研究,开展了机载总线、座舱显示控制,机载软件、无线电通信导航等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设备研制;9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基于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开展了机载高速总线与网络、核心处理、座舱大屏幕显示、信息融合等技术研究、系统研制,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成果,为主机开展先进飞机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经过几代上电所人的努力,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多普勒导航雷达、第一台S模式应答机、第一台机载彩色液晶显示控制系统、第一台机载活动数字地图、第一套基于模块化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地面系统。显示控制系统、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无线电通信系统等产品大量装备了国内现役主战机型。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上电所建成了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个行业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电系统相关专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平台,并且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部973、原总装国防973等在内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为推动我国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航空报》:基于目前航电系统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作战需求的变化,您认为未来航电技术将向哪些方向发展?
吴建民:需求牵引是决定技术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未来战争是海、陆、空、天立体化战争,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抗,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体系与体系的对抗。面对未来体系化作战的需求,我个人认为未来航电系统技术的发展可能呈现如下趋势:
从单平台向跨平台体系化方向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架异构、相互协同的飞机平台将构成独立任务编组。每架飞机平台各自完成作战任务或飞行任务,并基于通信网络和数据信息进行航电系统资源的动态组织分配、管理利用和效果评估。
综合与集成、分布与分级程度日益加深。高速数据总线、超高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航电系统的综合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将在不同平台之间通过网络快速传递共享。航电系统将实现硬件、软件分级设计,不同级别之间的软硬件具有较强独立性,具备更强的拓展性。
信息化能力不断提升。先进的雷达和光电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传感器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数据融合程度将更高,云作战概念下多平台、多传感器信息将使战场信息交换更加频繁,信息共享度更高。
自主智能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飞机自主能力提高成为航电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有效的辅助决策手段,可以使飞行员由一个驾驶飞机执行任务的操作者上升为一个执行作战任务的决策者,最大化发挥装备的作战效能。
灵活、可组能力需求不断提升。组合能力是指通过一组标准化、低成本单元快速敏捷地组装成满足特定任务需求的能力。它将灵活性的概念从单一系统级别拓展到任务级能力所需的整组系统,能够有效地执行更大范围的任务。
高速互联互通技术的广泛应用。航电系统需要拥有高速的具有互联互通能力的网络。由于赛博安全的需求,要求网络要具有更大的弹性和抗毁能力,同时还必须能够保密、安全传输数据。
实现多平台的协同作战能力。通过航电系统实现对多个编队以及编队内部的火力进行协同控制与指挥,进行多机协同攻击与防御战术的计算,自动生成协同攻击与防御的轨迹,同时在复杂信息环境下进行目标的联合精确定位等。
《中国航空报》:针对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上电所未来将在哪些方向重点作出努力?
吴建民:“十三五”期间,上电所将牢牢把握新军事变革带来的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先进航电架构技术研究,争取在技术、标准、规范上有突破,形成未来航电系统新的专业技术体系,完成对未来航空电子技术发展的“蓝图”和“路线图”的描述;并大力推动系统级联合研制,力争形成一批高精尖端的技术成果,为主机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部队作战效能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一直把创新视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未来上电所将继续秉持“技术领先”的发展战略,在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和过程创新三个层面上下大气力,不断提升复杂系统工程研发能力。我们必须坚持“技术创新”,聚焦系统技术、突破产品关键技术,按照“核心、关键、重要”分类开展专业技术创新,结合航空武器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争取国家、行业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按照专业领域技术发展需求,落实相关技术基础预研项目。我们必须坚持“体系创新”,不断更新观念,立足全局,突出架构驱动,构建符合航空电子发展趋势的专业技术体系,满足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工程管理体系,符合军民机研发和适航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必须坚持“过程创新”,立足航空电子系统生命周期,强化过程管理,全面实施基于模型系统工程(MBSE)方法和工具链在航电系统和产品研发中的应用,构建以“双V模型”和系统工程流程为指导的复杂系统研发体系等。重点是从技术环境与能力支撑、技术过程与组织管理、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这三个方向夯实技术发展基础,实现从产品研发到面向复杂系统研发能力的转型升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