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即为犀牛之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在古代它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战国策·楚策》曾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汉书》记“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比如《本草·犀》载:入药惟犀生者为佳)。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精品,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
犀角最开始是与动物崇拜相关联的。据记载,古人曾将犀牛作为崇拜的对象,认为犀牛可以辟邪、镇凶、保平安;而作为犀牛身体的一部分,犀角对于人们来说,同样被认为具有辟邪的作用,一些日常用的器物甚至被雕刻成犀角的形状,又如青铜铸造、瓷器刻画等的图案,希望起到避邪的功能。后来,犀角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作为珍贵的药材,其药效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曹明仲的《格古要论》中均有记载。
而犀角雕刻艺术则从明代开始。明初,郑和下西洋,少量犀角被带回国内;明中期海禁解除,民间自由贸易活跃,犀角的输入开始增多。犀角杯的制作应运而生。犀角的原始形状一般为圆锥体,下端较大,中间空,上端较窄,根部粗大,易于雕刻成杯形,工匠们正是利用犀角的这种独特形状加以发挥。另一方面,在古代,以犀角杯作为饮酒器逐渐成为上层阶级的生活时尚。他们认为,犀角有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功能,用犀角做成酒杯,犀角的药性就能溶于酒或水中,在饮用的同时,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亦不失为一种养生之道。
犀角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亚洲犀角的长度一般在一尺左右,犀角的纤维粗,表皮和内肉呈现出像甘蔗纤维的粗丝状纤维,底部断口的切面类似于甘蔗的断面,有比较密集的细小粒点,被称为“鱼子纹”或“粟纹”。亚洲犀角的角质比较柔韧,棕褐色像深色蜂蜜,且不透明,角的正前方上部有一凹槽,在杯底的边缘上经常可看到凹进一段,角的正后方下部又有一条凸起,使杯的口部不是规整的正椭圆形。非洲犀角比较长且大,一前一后两个角,前长后短,最长的可达到二尺六七寸。非洲犀角的角质看上去胶质感强,纤维比较细密,内肉呈半透明状,角也不如亚洲犀角柔韧,显得脆硬,受到干湿气候的影响时会裂,药用价值也低很多。非洲犀角大多出现在清晚期,从广州进口,故又被内地人称为“广角”,广角没有天沟地岗的现象。
犀角杯的纹饰,一般采用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和镂空等雕刻技法,镂空一般用于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树和杂树的枝干,仿古杯镂空把手有时雕成龙、螭等盘绕。犀牛角荷叶杯,是一款纯荷纹题材的犀角雕作品,疏密有致,繁简有度。角质细腻,颜色棕红,闻起来有犀牛角特有的香味。杯身雕琢成一张舒放的荷叶,荷叶内外细微叶脉清晰可见,杯口附近荷叶还做成微微卷曲状。与杯子外壁被随形雕刻成一幅的由荷花、莲蓬、荷叶等构成的荷塘小景相映成趣,更以荷叶为底,雕工精细设计独特,使整器造型达到浑然一体,尽显角雕大家风范。由于犀牛属于珍危被保护的动物种类,今天人们已不可能重拾犀雕艺术。类如此犀角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一朵奇葩已成绝响,极珍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