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储量递减、开采难度加大,老油田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走上困局, 油田的效益、石油人的待遇都由此受到影响。为此,国内十大老油田纷纷钻研“绝招”,一大批稳产增产之术应运而生。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这些曾经“战功赫赫”的油田,在长时间的开发中,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中年危机”。
资源逐渐递减、开采难度加大、储量接替矛盾突出,如何冲破发展困局成为老油田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老油田通过技术创新挖潜增效,通过管理改革提升效率,产量递减的一批油田重回“青春”。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重塑“新颜”
大庆油田,石油行业里响当当的名字,从终结“洋油”时代到成为中国第一大油田,它始终占据着中国石油发展的领航地位。而今,迈入“中年”行列的大庆在老油田增产上又一次成为标杆,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其自主创新的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在攻克油井因垢无法长期连续生产、采出液无法有效分离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后,大庆油田的三元复合驱油理论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技术可在老油田含水率达到98%的极限开采条件下,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使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60%,大幅度提高了老油田的采收率,使油田增产“升值”。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庆油田应用自主创新的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累计开采原油2157万吨,累计创产值人民币702.4亿元。
胜利油田——“四化建设”另辟蹊径
经过50多年的开采,昔日辉煌的胜利油田面临着高成本和低油价的双重压力。多年来,胜利油田采用化学驱油,提高采收率8.2%,累计增产2839万吨,成为油田增油上产的利器。
除了技术手段,胜利油田还在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此前大力实施的“四化建设”让老油田重焕光彩。
所谓“四化建设”指的是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和信息化提升。即从生产源头实现实时数据采集,智能指挥。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实施以来,胜利油田50多年形成的厂、矿、队、班四级管理模式,变成了厂、管理区、班组三级新管理模式,机构减少超过70%,劳动效率提高60%以上,成本大幅下降。
新疆油田——借助“外脑”,多管齐下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开发建设的大油田,新疆油田已有61年历史。老油田作为支撑新疆油田发展的“压舱石”,稳产上产意义重大。
去年底,新疆油田联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立“新疆老油田稳产工程”重点项目,在对老油田实施优化注水注汽、长停井复产、优化措施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通过在老油田区块开展二三结合,大力推广应用水平井、驱泄复合及多介质辅助蒸汽驱等新开发技术,转换开发方式,进一步挖掘老油田上产潜力。
从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来看,3项老油田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全面带动新疆油田老油田开发模式转型升级。
大港油田——增储建产一体化
作为东部老油田,历经50余年开发,大港也进入了增效困难期,获取经济储量和效益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大港油田创新形成的成熟区块“增储建产一体化”模式,将传统的油气预探、评价、产能建设的“接力棒”模式整合在一起,避免了“掉棒”情况的发生,钻井成本下降9%,储量动用率达到90%,勘探效益大幅提升。
此外,为精准寻找潜力油层,了解老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大港油田采用全谱饱和度测井系统,相当于在地下安装了“眼睛”,为老油田的增产上产提供了新手段。
青海油田——“高原”特色的连续油管作业
青海油田是一个有着60多年开发历史的老油田,为解决老油气区稳产的难题,青海油田形成了独具高原油气田特色的连续油管作业技术。
连续油管作业设备俗称“万能”作业机,青海油田自2009年引入第一套设备起,连续油管应用技术已经由最初的3项拓展到目前的27项,累计施工作业量突破了2000井次,成为老油田增产增注的“神器”。
青海油田在运用连续油管作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对试油测试多工艺一体化、修井作业技术升级、低渗储层网缝压裂等多项特种作业工艺的融合,形成了青海油田独具特色的储层改造系列技术。
目前,青海油田老区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仅为55.3%,综合含水为60%,老区的开发潜力依然巨大。
辽河油田——“桑拿”采油法,助力稳产千万吨
辽河油田有个“小”目标:维持千万吨稳产。作为中国最老油田之一,严峻的形势下守住千万吨大关并不容易。
在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上,除了大量使用传统的蒸汽驱、火驱、化学驱、非烃气驱等技术,辽河油田采用世界先进的“桑拿”采油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深挖老油田潜力,从石头缝中“榨”出油来。
今年上半年,辽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489.2万吨,实现挖潜增效7.46亿元。这其中老区的复产增产贡献很大。
延长油田——注水会战,打破“特低渗”开发极限
从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到世界企业500强,延长石油已有112岁“高龄”。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以及“特低渗”的资源条件所困,这座百年油田开展了一场拯救老区的“注水大会战”。
延长油田的注水会战已持续六个年头。近年来,延长油田从规模化注水向精细化注水转变。
今年以来,8个公司级注水项目区日产油增幅12%,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分别下降8个、13个百分点,相当于节约400多口新井投资。接下来延长油田还将建成50-60个注水项目区,将精细化注水全面覆盖到油田的核心区块、稳产区块,为老油田稳产上产提供保障。
中原油田——互联网+,让老油田进入年轻态
在大批老油田里,开发40余年的中原油田只能算得上步入“中年”,可它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年病”的症状,陷入发展困局。
近年来,中原油田把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作为推动老油田改革发展的举措,形成了电子巡井、中心值守、人机联动的“互联网+生产运营”新型生产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应用后,中原油田油气开发人力成本下降近50%,老油田进入“年轻态”。
吉林油田——集团压裂激发老区动力
油价低迷、资源下滑、成本上涨给吉林油田带来了“中年危机”。
相较于其它油田,吉林油田的最大的亮点在于实施大规模集团压裂。吉林油田受资源劣质化和开采程度加深影响,多井低产问题突出,常规重复压裂无法适应现阶段需求。集团压裂的使用,能够持续改善注采关系,增加水驱动用储量,提高采收率。
去年4月,吉林油田首次在老区开展大规模集团压裂试验,与常规压裂对比,工作效率提高5.5倍,采收率增加2个百分点,费用节约200万元。
目前,吉林油田已试验13个区块132口井,增油量达常规重复压裂增油量的4倍以上。
华北油田——大数据唤醒老油田
迈入“不惑”之年的华北油田在时下最流行的大数据运用中,找到了老区挖潜上产的新途径。
去年以来,华北油田开展10余项大数据研究,通过分析优化设备运行参数,调整单井措施,顺利实现老区的“智能增效”。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利用,华北油田公司抽油机系统效率平均提升3个百分点,节约资金3000余万元。
华北油田目前在大数据应用上还只是小试牛刀,下一步还将继续拓宽领域,使大数据成为油田提质增效的利器。
内容来源:石油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