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与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为“秦岭四宝”,它们共同生活在秦岭南麓的汉中洋县。一个县能独拥“秦岭四宝”,在全国非常罕见。洋县凭的是什么呢?凭的是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比翼双飞的朱鹮 张玉柱 摄)
洋县地处“西北小江南”的汉中盆地,历来被称为“汉上明珠”,这里位于秦岭南麓,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它成为北方物种和南方物种的混杂生存地。汉中盆地风景如画,雄奇奔放的北方山脉与清丽秀雅的南方峰峦并肩站立,形成罕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
(秦岭大熊猫 向定乾 摄)
洋县现设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占县域总面积的68%,洋县也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的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区,被称为“朱鹮之乡”。洋县的水质也非常优良,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引汉济渭工程的南部起点。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张跃明介绍说,198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先生和他的朱鹮调查小组历时三年,走遍大半个中国,行程五万多公里,在洋县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世界朱鹮保护的大幕因此拉开。与此同时被发现的还有秦岭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国家珍稀保护物种。张跃明称,这和洋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
如今行走在洋县的青山绿水之中,就能深切体会到这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峰峦叠嶂,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秦岭四宝”的生存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比如洋县的地貌,既有高大的山体,也有平坦的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古河道、扇形地等等,如此多样化的地貌条件,为金丝猴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
除了“秦岭四宝”外,红腹锦鸡、雉鸡、白冠长恬雉、红嘴蓝鹊、黄臀鹎(bēi)、绿鹦嘴鹎等国家保护鸟类,也在这里栖息筑巢,让洋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动植物宝库。
凭的是当地百姓的环保意识
洋县独拥“四宝”,除了优越的生态条件外,还与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以朱鹮为例,朱鹮数量后来能如此快速地增长,除了人工繁育的贡献外,当地政府和百姓的环保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1981年发现朱鹮以前,大家也是很少使用化肥的,都是将玉米秆、稻草、青草等放于牛圈、羊圈、猪圈,待它们将草踩烂之后,再配上它们的粪便,便是很好的农家肥。
(秦岭金丝猴 赵纳勋 摄)
洋县大店村村支书史宝安介绍说:“当年这里发现朱鹮后,国家开始大力保护,我们自己也知道了这是国家保护动物,也知道它们数量不多,村民们就自觉培养起了环保意识,几乎不使用化肥,都是以农家肥代替。”由此一来,当地为朱鹮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使朱鹮觅食地得到了保障,朱鹮及其主要食物泥鳅中毒死亡的问题都得到有效遏制。
凭的是当地政府的提倡和支持
洋县之所以有如此好的生态,跟当地政府持之以恒的环保措施有很大关系。
1981年5月27日,也就是朱鹮发现的第四天,洋县政府就发布了《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四不准”,即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不准砍伐朱鹮筑巢栖息的树木,不准在朱鹮觅食区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区开荒、放炮。
(秦岭羚牛 向定乾 摄)
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严格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通知和决定,并成立了相关的保护组织。1983年,政府还在保护区以引导方式鼓励农民加强朱鹮夜宿地环境保护,并扩大和保留一定面积的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以保障朱鹮觅食的需要。同时,对于不在朱鹮觅食的稻田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减产的状况,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补偿。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朱鹮的生存环境,确保了朱鹮的存活率。朱鹮种群数量从1993年后明显增加,分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1997年~2001年之间,在长青自然保护区,商业性的森林采伐全部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森林植被的抚育和更新。而恰恰在这一时期,金丝猴的种群与分布区也正处于恢复之中。在金丝猴活动区域,政府也不断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干扰。
同时,当地政府也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的宣传保护工作,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这为“秦岭四宝”提供了有利的群众基础。(华商报记者 曹玉芳 边志伟)
来源:华商网 编辑:何芝
审核:成海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