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1904—1986),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自幼家贫。1920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1927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至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1937年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从教的50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称为“徐蒋体系”。其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人物造型严谨,表现内心深刻,使中国人物画达到新的高度。代表作有《流民图》《曹操》《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等。
重要作品
蒋兆和 杜甫 131×90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蒋兆和曾三次创作杜甫形象:1952年,冯至著《杜甫传》,蒋兆和受邀创作了第一个杜甫形象;1956年,傅庚著《杜甫诗论》,蒋兆和为此书配图重新创作了一个杜甫形象;1959年创作的版本,入选语文教科书。
蒋兆和 鸭绿江边 147×127cm 195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蒋兆和的《鸭绿江边》是顺应了抗美援朝初期的宣传政策和要求,以视觉图像的方式来达到有效的宣传目的。《鸭绿江边》目前最早可见出版于1958年文怀沙编的《蒋兆和画集》,并在同年入选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从背后的标签上还可以看出当时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59号展品参加展出的。
《鸭绿江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蒋兆和首次以不同以往的视角来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由衷而鲜明的政治立场,即由控诉、反对战争到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作品选取民兵一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形象,采用开放式的构图:远处是战火升腾,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位扎着头巾,手持步枪的民兵正昂首挺胸,左手紧握枪杆,右手扣着步枪的扳机,右腿向外迈出,表现了一个急切奔赴战场的状态。身后的女子,高举着右臂。儿童作为蒋兆和最善于表现的题材,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儿童戴着红领巾,左手握拳于胸,头部扭向鸭绿江,目光坚定,正气凛然的形象,透露出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也表达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所以蒋兆和选取这一组典型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蒋兆和 领到土地证 146×111cm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为建党30周年展览而创作的《领到土地证》,曾作为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为庆祝1952年元旦发行的《推荐有关土地改革图书》画片封面,被称为《发土地证》,在1958年1月文怀沙编的《蒋兆和画集》一书中又将其定名为《领到土地证》。
1950年冬,蒋兆和作为土改工作队成员到江苏省吴江县体验生活,亲身体会到农民分到土地之后的喜悦。1951年初,蒋兆以“江南农村之歌”为题,创作了《领到土地证》。正如作品中所题的“江南农村之歌”:“领到土地证,人人有田种,最终要感谢毛主席这个大救星。”与蒋兆和其他带有群像并置特征的作品不同,作品首先从构图上就突出了这个主题,通过一家子领到土地证这个片段,展现了中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以及革命胜利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利益。
画面描绘的是江南冬天,青年农民向妻子讲述土地证上的内容,可能并不识字的妻子双手紧紧攥着土地证,朴实健康的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孩子双手抓住妈妈的围裙,仰望着证书。人物脚下的土地蜿蜒伸向远方,深处可见牧牛的儿童和劳作的妇女,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凸显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捕捉人物情感瞬间表露的杰出能力。蒋兆和善于以较小的生活视角来表现宏大的主题,善于在线条起伏与画面节奏的变化中勾勒情节和处理细节,以引发观者的思考与联想的微妙情感。
艺术视频
展览信息
展期:2017/9/16-9/26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南4展厅
主办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电视台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支持单位
国家文物局
国家艺术基金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国音乐家协会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美术馆
国家京剧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荣宝斋
朵云轩
文物出版社
山东出版集团
读者出版集团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中央新影集团
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银谷艺术馆
资助单位
中国民生银行
国家艺术基金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特别鸣谢
荣宝斋
编辑/万芳 制作/丹丹
图片来源:《百年巨匠》
关于我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