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其实是三种不同物种的泛称,其中最常见、分布最广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平原斑马。只有每年南北长距离迁徙的平原斑马,才会有那段“来自南方的红色”与“背上吉他离开北方只会唱歌的傻瓜”的邂逅。
平原斑马(Equus quagga)又被称为普通斑马。图片:李彬彬
它有着黑白相间的外表
平原斑马在非洲17个国家都有分布,北至埃塞俄比亚,南至南非,除了雨林和沙漠之外,几乎可以适应从海平面到海拔4300米大部分栖息地类型。
平原斑马的分布图。图片:IUCN
相较于山斑马和细纹斑马,平原斑马无疑是最小巧的那种。对于浪迹的歌者来说,它是与纯色、简单、乏味最彻底的决裂。只有平原斑马的条纹是一直延续到肚子上,而其他两种的条纹不及腹部就已断失。平原斑马条纹更粗,分布在非洲南部的种群还会在黑色条纹之间出现棕色的影子条纹(shadow stripes),像是褪了色的回忆一样。
细纹斑马和山斑马肚子都是白色的。图片:Tim Caro、来源:Melin et al. / PLosOne(2016)
平原斑马肚子上的花纹,可能是这样的(看到这里,为相机捏把汗)。图片:Anup Shah / NPL
你的头发颜色和你的皮肤颜色并不一定一致,而斑马也是。斑马有着黑白相间的外表,但它的皮肤其实是黑色的,不同于熊猫(刚生下来的熊猫是粉色的,接着皮肤出现黑白色的区别,与毛发颜色分布一致)。
斑马有着黑色皮肤以及我们下面要提到的,莫西干式发型。图片:李彬彬
然而要让歌者失望的是,它们莫西干式的发型,真的无法“掀起头发”。斑马不同于它们的近亲马,真的没有飘逸的鬃[zōng]毛。
马才会有飘逸的鬃毛。图片:Didgeman / pixabay
无法触碰你伤口的疤,想掀也掀不起你的头发,也难怪会“强说着忧愁”,催着它睡觉,把人家“青草带回故乡”。图片:Vincent Grafhorst
斑马为什么会有条纹呢
关于斑马为什么会有斑纹,目前有四个说法。
第一个理论是,黑白条纹可以帮它们伪装、逃避捕食者的迫害。然而不像在树下有树影光斑,在宽阔的草原上,黑白条对伪装并没有什么帮助,同时,斑马也完全没有任何行为上的改变。
成群喝水的斑马们相当显眼。图片:Yva Momatiuk and John Eastcott
不像其他有蹄类动物,当捕食者靠近时,会先装作石头,一动不动;斑马是一种多动聒噪的动物,也不屑于找个地方隐蔽自己。不过,因为斑马经常集群,无数条纹撞在一起,不容易区分个体,尤其是跑动起来时,流动的条纹会产生幻影,让捕食者蒙圈。就是这一瞬间的迟疑,就有可能给斑马制造生的机会。
图中有多少只斑马呢?确实不易分辨。图片:Martin Withers / FLPA
第二个理论是,黑白条纹可以防止昆虫叮咬。科学家做实验,看纯色和黑白纹交替,哪种会更吸引昆虫。结果发现,让动物烦恼的虫子会明显地规避和斑马类似的条纹。
斑马条纹可以防止蚊虫叮咬。图片:Kalahari / pixabay
说不定还可以帮忙支付!滑动看看是谁付了钱。绘图:翼狼Elang
第三个理论是,条纹是斑马社会性识别标志。虽然从长相上来说斑马雌雄难辨,但其实个体可识,就是通过条纹,其脸上和臀部的条纹区别尤其明显。有些脑洞大开的研究者把公驴放到母斑马前,尝试让斑马接纳。母斑马一直不理会,直到研究者把驴刷成了斑马的样子。
斑马之间在脸上和臀部的条纹区别较大。图片:Andre Gilden / NIS
第四个理论是,条纹可以帮助调节温度。仔细研究南北跨度分布极广的平原斑马发现,靠近北部(南半球北边热)的斑马条纹对比度高,就是黑的更黑,白的更白,覆盖了整个身体;而南部尤其是温度低的地区比如南非和纳米比亚,条纹对比度低,颜色浅,数量少且细,有的个体腿和身体一些部分没有任何的条纹。黑白条纹可以制造局部温差和对流,使得斑马比同等大小的有蹄类体表温度降低2.8℃,在炎热的北部这尤其重要,所以北方的种群会比所处凉爽的南部种群有突出的条纹。
平原斑马面部的不同颜色比例,由左到右、由上到下,脸越来越黑。图片:Hans Hillewaert / wikipedia
四个理论中,到底哪个为真呢?恐怕只会是“浪费着我寒冷的年华”去问斑马。这些无法证伪的理论,就当作为它“是否也是个动人的故事”所尝试做的解释吧。
它们敏感且害怕孤独
斑马确实是让人心疼的动物。斑马害怕孤独,从不会独自游荡,总是结群而行。一头公斑马,几头母斑马,未成年的孩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小群。无数的小群又会时不时聚集在一起,形成浩浩荡荡的大军,穿过非洲大草原。
吃草也要在一起。图片:Jan van der Greef / Buiten-beeld
斑马之间会互相梳理毛发,这个时候,它们的心跳会减慢,不再紧张和警觉,感觉世界都安静了。唯一会离开群体的时候,是雌性产仔的那几天。刚生下来的幼崽会本能地去跟随任何大的物体,所以母亲会在生产及之后的几天离开大群,确保没生个白眼狼,跟着别人跑了。那些天也是最危险的时候,母亲会变得格外警觉,全力驱赶任何靠近的动物。
跟着斑马妈妈的小斑马。图片:Eric Gibcus/ NIS
斑马,敏感而警觉。广袤的非洲大草原,到处都是它们的捕食者:狮子、鬣[liè]狗、豹子、猎豹和非洲野犬。它们靠灵敏的听力、视力来发现敌人,靠黑白相间的条纹来迷惑捕食者,聚集在一起便多了警惕的耳目,多了又一分保护。它们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视野。种种适应,让它们格外敏感,也很容易受到惊吓而忽地跑开,反应稍迟钝的,就在与生死竞赛的路上败下阵来。
被狮子扑到的斑马。图片:Denis-Huot / NPL
容易受惊吓的斑马,一撩后蹄子就能把狮子踢个七荤八素,这也成为它们难以像普通马一样被人驯服的原因,尝试过骑斑马还能正常走路的人并不多。
两只成年斑马在打斗。图片:Jurgen and Christine Sohns / FLPA
偶尔还揍揍其他物种,猜猜是谁?图片:laughinggif.com
除了捕食者,斑马们还要去应对闹人的昆虫。它们的尾巴从1/3处开始长有格外长的毛,不停摆动,来驱赶烦人的采采蝇。于是斑马特别爱头尾相接地站着,靠着别人的尾巴勤劳地呼扇,给自己的头创造片没有采采蝇的安宁。
斑马们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图片:李彬彬
斑马,是怎么睡着的
它们倘若睡着了,远处的你恐怕也不会知道。斑马们很少躺下而是站着睡觉,害怕孤独而警觉敏感的斑马,只有在成群的时候才会闭眼安睡。独自入睡,总会担心被虎视眈眈的捕食者找到了机会。
在同伴看护之下,一只格兰特氏斑马在地上翻滚沙浴。图片:Eric Baccega / NPL
其实斑马和你一样,是个匆忙的旅人,浪迹天涯。它们并没有固定的领域或固定的家,而是跟随着青草四处游荡。不是所有平原斑马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它们的旅程或长或短,但这一生终究是在路上。
如果说黑白的斑纹是它的特质,那么不同季节里,为了追寻最丰盛食物而进行的迁徙,就是它们骨子里的浪漫。它们追随着雨水,雨水催生它们的依靠——高草(long grass)。
正在吃草的斑马。图片:Bernd Rohrschneider / FLPA
人们知道角马迁徙,却不知道平原斑马是这东非大迁徙中的另一半,而且是平原斑马的一个亚种,格兰特斑马(Equus quagga boehmi),六个亚种中最小的一种。
格兰特斑马,平原斑马的亚种之一。图片:Haplochromis / flickr
东非大迁徙,角马总是与斑马相伴而行。角马嗅觉灵敏,可以找到雨水的方向,斑马记忆力好,可以找到曾经路过的水源。有所求有所应。如果隔壁的戏子角马不能留下,“谁会和你睡到天亮”?估计斑马还是会跟着戏子一起走吧。
斑马和角马一起迁徙,过马拉河。图片:李彬彬
角马习惯吃矮草和多汁的根,而斑马的结构恰好像割草机一样,作为先锋部队先吃掉不好嚼的高草,留下低矮的部分给角马大快朵颐。同样的食物,不同的部位,它们的关系便从竞争变成了协作。同样地,斑马与家畜并不会产生竞争。斑马一直以这些粗糙的植物为食,牙齿磨损厉害,但是终生牙齿一直在生长,以避免吃到没有牙的尴尬。
咆哮的斑马(这张图是要让你们看牙的啦!)。图片:Tui De Roy
看看斑马这牙口,有点厉害呢。图片:assets-auto.rbl.ms
然而非洲最长距离的哺乳类迁徙,其实并不是东非大迁徙,而是平原斑马中的另一个亚种布氏斑马(Equus quagga burchellii)在非洲中南部进行的另一场迁徙——从纳米比亚到博兹瓦纳,将近500公里的往返距离。
布氏斑马,平原斑马的又一亚种。图片:Rui Ornelas / flickr
“斑马斑马 你还记得我吗 我是只会歌唱的傻瓜”
或许就是这不羁、敏感、害怕孤独、不停走在路上追寻雨水的它,成为了与宋冬野共鸣的同行浪迹者。能记住过往点滴水源的斑马,不会遗忘你,但比起15年前,全球数量减少了1/4、长相类似的平原斑马,你还会记得它么?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3年的第287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李彬彬。
喜欢她还可以关注
Young
Conservationist
ID: libinbin52
分享全球保护前沿的苦乐与感触
第二天
距离新年日历发售只有两天啦
马上就要公布新的日历主题了!
听说好多人都猜到了“当我遇见你”
那么,再来猜猜
它的上一句吧
↓↓↓
今天你们遇到的是……座头鲸!
它会陪大家一起迎接
即将到来的鲸喜!
想比别人提前收到日历吗?来参与今天的话题讨论吧!24小时之内点赞最多的朋友,将会得到我们送出的新日历一本哦。
昨天我们聊了你们最喜欢的物种,今天来聊聊你们最常见的物种。比如,最常见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
_(:з」∠)_人就不用说了啦(什么?没遇到什么除了人之外的动物?翻翻你的表情包和你的云养列表先
不亦乐乎
马科 非洲野驴
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