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85期 艺术设计
诺贝尔奖,自设立之初便颇受世人瞩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媒体传播业的发展,在获奖人员及奖金数额等方面引得诸多刊物争相报道,而对于获奖证书的设计,却鲜有介绍。如今,借着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等奖项的公布,笔者邀您一起领略诺贝尔奖证书的百年变迁及其艺术特质。
早在20世纪初的诺贝尔奖颁授,因受制于传媒业自身的局限,大众很难一睹获奖证书的风采,这一时期的证书只是通过简单的花卉图案或与获奖者相关的建筑、器物等图绘形式进行设计,整体的纹饰风格较为典雅,设计形式也较为稳定,鲜有变化。这从居里夫人的两次获奖证书可见一斑,其证书的装饰内容多为精美花卉或实验器具等与研究成果关联性较强的元素,到了1921年,爱因斯坦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时,其证书的设计形式依旧沿用了之前的传统,并无大的革新。
居里夫人的诺贝尔化学奖证书
至20世纪中期,证书的整体设计样式有了突破性的转变,由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形式转变为左图右文的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证书由组委会邀请著名设计师为获奖者量身打造,证书左侧的图案是艺术家为获奖者专门创作的跟诺贝尔奖主题相关的画,这类画作除了传统的版画、装饰画和油画以外,还有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水彩画、抽象画、波普风设计等。证书右侧则会有知名书法家的题字。正是因为这一别具匠心的制作理念,让原本简单的诺贝尔奖证书变得万众期待。世人也通过这一设计形式,更加准确地去认识获奖者,去感悟其所做的努力与成就。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一同获授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通过在粒子领域的重大发现被科学界所称颂。在他的获奖证书上,设计师用抽象的几何形体代表粒子作为画面的主要构成,又辅以镜面元素,隐喻着杨振宁的科研成就。
杨振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证书
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获得者,其对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传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他凭借对自己家乡的细致描述和丰富想象获得了组委会评委们对其文学表现能力的认可,在证书的左侧,设计师通过抽象的笔触勾勒出莫言心中魂牵梦萦的广袤乡野风貌,与其文章极为相配。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证书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的获奖证书也同样彰显着他的成就。证书左侧整页的深邃蓝色是浩瀚宇宙的象征,两个向下坠落的球体则代表粒子,画面巧妙地集象征性与艺术美于一体。
彼得·希格斯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证书
诺贝尔奖证书虽不为世人所瞩目,但组委会却从未草草了事,证书上的每一个内容,小到字体的选择,大到内容的选取和画面的设计,无不渗透着诺贝尔奖组委会的用心,而这一切,都体现了对获奖者的尊重和称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