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了解到,2017年前三季度,中关村海淀园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两大定位,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着力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发展能级,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据悉,今年1-8月,中关村海淀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11338.47亿元,同比增长16.4%;出口总额51.91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利润总额691.14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缴税费总额535.30亿元,同比增长11.1%。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内部日常研发经费支出达461.03亿元,同比增长16.6%,研发投入强度达4.68。尤为突出的是,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总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145家,实现总收入8435.74亿元,同比增长22.6%,对园区总收入的贡献率为74.4%。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总收入7844.10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最快的两大产业增速超过20%。其中,先进制造技术总收入340.60亿元,同比增长21.7%;生物医药产业总收入160.62 亿元,同比增长28.3%。
加强产业发展前瞻研究,
谋划未来产业布局
立足数据驱动核心区,做好产业动态监测工作。中关村海淀园充分利用中关村核心区产业发展综合数据支撑平台资源,优化完善领军型、高成长型与潜力型企业分类库,梳理“独角兽”企业发展情况,加强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梯次化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开展中关村科学城产业趋势预判及政策研究。在科技型企业成立、投融资并购、知识产权等多方面进行专项分析。结合宏观经济预测模型(CRI指数),新经济数据、产业数据分析,研究构建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新指标体系。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中关村海淀园启动了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编制工作。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小米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中高端芯片“澎湃S1”,成为全球第四家手机、芯片自研“双全”企业;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持续发掘、对接潜力亮点企业。支持微软亚太研究院、百度、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以“技术孵化”的模式与其行业应用形成上下游聚集,带动“产业孵化”。
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引入技术评审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5家,入驻企业124家,涵盖生物医药、植介入医疗器械、基因检测与诊断技术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以创新高端人才、高精尖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孵化支撑、产融结合的多业态集聚孵化模式。
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支持铁科院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检验工程项目,支持北交大与佳讯飞鸿共建佳讯智能科技研究院。建立中关村智联轨道交通运营产业联盟,将打造“技术+市场+资本”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智能硬件产业,Plug and Play、中科创星、中关村智能硬件梦工场集聚效应明显,累计投资孵化超过200多家中国创业团队,引进超过100个科技项目进入中国。为近200家机构提供千余次样机研发与实验试制服务,达成服务额度700余万元。
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研究制定《海淀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功举办第二十届京台科技论坛智能制造分论坛,反响热烈。1-8月,北京市认定海淀区543家企业的1059项为新技术新产品,占全市认定数的50.09%。
加快推动新经济发展,
构筑产业发展新引擎
截至目前,中关村海淀园独角兽企业数量达37家,占北京市超半数,占全国四分之一;总估值接近1500亿美元。
在交通出行、大数据、智能硬件、网络安全等新经济领域涌现出了滴滴、OFO、云知声、知乎等一批领军企业,正逐步成为全球新经济的策源地和聚集地。
从总量上看,中关村海淀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符合新经济特征企业占比高达73%,新经济企业总收入占到园区纳统企业总收入的76%,不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也高于上海(53%);新经济企业纳税总额占到园区纳统企业的85%,且收入及纳税额排名前20的基本都是新经济企业。
从重点产业看,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总收入6810.15亿元,同比增长17.4%,总量占全园区的69%;新材料、高端制造产业表现抢眼,分别实现总收入591.63亿元、243.09亿元,同比增长29.9%、36.2%,成为拉动园区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