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地区,
有一首古老的民谣曾广为流传: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
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
上世纪30年代,
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
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
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随后,梁思成从日本学者的著作中,
了解到应县有一座11世纪的木塔,
塔内有精美佛像。
当时通讯很不发达,
交通也不便利,
如果从北京贸然去山西应县,
而如果寻访不到塔,
那就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
梁思成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
他写了一封信,
寄往的地址是“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
信中附了一元钱,
拜托摄影师帮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
当时,一元钱足够照几张相了。
同时,梁思成还承诺,
如果摄影师帮助拍照,
他可以送摄影师一份礼物。
▲梁思成与林徽因
这一招还真管用,
应县人的实诚这时显露无遗。
应县“白云斋照相馆”摄影师高培华收到这份信,
果然按他的要求,
拍了木塔照片寄过去,
大喜过望的梁思成,
立即回赠给高培华几件文具。
1933年夏天,
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从大同下火车后,
搭驴车赶往应县。
在离城大约还有好几里地时,
梁思成突然发现,
前面群山环抱中,
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
梁思成后来在《闲谈》一文写道:
"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
绝对的Drewbelming,
好到令人叫绝,
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
文章还写道:
"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不见此塔,
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我佩服极了,
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
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
不知名的匠人。"
梁思成在应县住了7天,
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
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
测量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
画出了木塔的断面图,
绘制了楼梯、栏杆、隔扇的图样,
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
有一次,梁思成正在塔尖顶上专心测量,
没注意到头顶云层正迅速合拢。
突然,一个惊雷在塔旁爆响,
梁思成大吃一惊,险些从塔上落下。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
梁思成发现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
初步估测高为67.13米。
2011年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新测量,
精确高度为65.838米。
▲应县木塔全景 牛力绘制
应县木塔,
全名佛宫寺释迦塔,
楼阁型建筑,平面呈八角形,
位于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
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增修,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它是古建筑中的瑰宝,
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1961年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的设计,
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
不用钉不用铆,
全塔共用斗拱54种,
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
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
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木塔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
有的将梁、枋、柱结成一个整体,
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而直至上世纪20年代,
西欧才将中空式结构作为最新科研成果使用,
比咱们的祖先晚了800余年。
单从外表看,
木塔第一层立面重檐,
以上各层均为单檐,
共五层六檐。
实际上,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
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
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
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
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
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有人计算过,
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
约2600多吨重。
进入底层,南北各开一门。
11米高的释迦牟尼像坐北朝南,神态怡然。
座下八角各饰力士一尊,
威猛中不失可爱。
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
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
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则活泼丰满,
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
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拾阶上二层,
方形坛座上塑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
二层以上周围设平座栏杆,
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
每层装有木质楼梯,
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
只是近年为保护木塔,
仅允游人登临二层。
三层有坛座呈八角形,
上塑四方佛,面向四方;
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
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
站在二层凭栏远眺,
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心旷神怡,
应县县城尽收眼底。
当年,
木塔被包围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
有的房龄已近二百年,
椽檩朽烂,墙体剥落,东歪西斜,
生火做饭的烟囱就在木塔下。
塔底下,夏天是蚊蝇园,
冬日成垃圾场,
坑洼不平的街道几乎没有基础设施,
雨水污水全靠蒸发。
当地接待个客人,还得拣天气,
要不无处下脚。
2004年,
应县方面仅用13个月的时间,
就把应县周围的危房险房拆掉三分之二,
最终把木塔从危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
▲上世纪60年代的应县木塔
▲上世纪90年代的应县城和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成后,
历代名人挂匾题联,
每层匾额均寓意深刻,弥足珍贵,
为木塔增色不少: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
驻宿应州,
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
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
督大军在阳和(阳高县)、应州一带
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士时,
题“天下奇观”……
看看这些悬挂在木塔的历代挂匾,
这座释迦塔之雄健传奇一览无余:
鹫岭无异
香风花雨
重新真会
百尺莲开
突兀碧空
天柱地轴
慈光远照
万古观瞻
灵山未散
法海慧莲
毗卢真境
永镇金城
……
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
其中对联也有上乘之作,比如:
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
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
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
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
而在这座举世罕见的木塔上,
还发现过大批辽代秘藏,
一时成为另一奇观。
1966年10月19日,
一游客登塔游览,在三层佛坛座下,
捡起一个花式银盒,打开一看,
里面装着佛家七珍与佛牙舍利,一共35件,
交给时任木塔管理员保存。
1974年7月28日,
由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祁英涛主持,
国家、省、地、县7位文物专家,
对木塔的各层塑像自上而下检查残破状况,
研究保护措施,
意外从四层主佛像发现大批辽代秘藏。
研究断定,1966年发现的花式银盒,
亦为四层主佛像所出,是十年动乱之初
有人从四层主佛像胸部凹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下,
但最后未能取走。
1974年的木塔实施抢险加固工程,
工作人员发现四层主像释迦牟尼佛像胸背部开洞。
以木棍探测,觉得有物深藏于内。
经设法提取,得到卷轴两件,
一为刻经,一为绘画《神农采药图》。
后经清理又发现一批卷轴文物和刻经。
当年9月,
检查人员发现二层主佛像被人撬开,
维修人员及时报案,抓获嫌犯木匠王某,
共追回银盒、水晶石、水晶葫芦、
沉香木及佛牙舍利等共计36件;
1974年11月18日,
在二层主佛像腹内取出佛经30卷,残卷两包;
1977年9月10日,
在一层清理出佛经30卷,残卷12包,手抄本4包。
至此经过前后5次发现清理,
共得佛牙舍利两颗,佛经75卷,佛画四幅,
佛教七珍68件,残卷15包,手抄本4包。
从木塔里共发现600多件文物,
其中90多件辽代秘藏,
以及三色彩印《释迦牟尼说法图》,
都是辽代绝品,世界惟一!
▲应县木塔内供奉的佛牙舍利
▲《炽盛光九曜图》是辽代彩色木版雕刻印刷的代表
然而,
最让人心痛的,
是历史上几次对木塔的人为破坏。
1926年军阀混战时,
木塔曾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
所幸当时枪弹杀伤力不大;
1934年,
也就是梁思成测量木塔后的第二年,
民国政府对木塔进行了一次“大维护”,
拆除了各层间的泥夹墙和斜戗,
换成了现在的门和窗。
次年,梁思成再来应县,
那个“红白相间”的宝塔已经失去原来光彩,
他顿足捶胸,止不住仰天长叹。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组认为,
就是这次错误的维护,
大大降低了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
使得每层的结构整体性减弱。
其实,损毁不止于此,
原来的泥夹墙外表是光滑的白色,
里面则是美轮美奂的彩画像,
这一切再难复见。
新中国成立初期,
应县曾在塔内召开“万人大会”,
每层都安装了喇叭,坐满了人。
承受了很大的重量,对木塔肯定有损伤,
幸亏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承载力大。
夏天塔上,则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
专门吃木头上的蛀虫,
无意中成了‘护塔卫士’”。
▲应县木塔门楣壁画
虽然历经磨难依然屹立,
但木塔还是亟待修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监测表明,
塔内存在柱身及柱头开裂、柱脚劈裂现象,
另外木塔还有300余处残损。
由于木塔周边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
因此木塔主要是塔身的一二层,
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
从1989年起,
我国就开始研究应县木塔保护工作。
如今28年过去,
专家针对木塔的修缮已经提出了数个方案,
修缮方案却迟迟没有敲定。
原因无他,
正是因为木塔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所以维修起来才不得慎重又慎重。
强震而不倒,雷轰而不焚,炮火而未摧,
相信专家们总会研究出高招来。
应县坊间,
则更相信有三颗宝珠护佑着木塔。
避火珠——
是说天空打雷,炮火袭击,
木塔一概没有失过火,
是有避火珠把火逼走了;
避水珠——
是说原来应县城四个角都有水,
可是到了塔底下就没有水,
这座塔寺也不下沉,是避水珠起了作用;
避尘珠——
木塔上面一直没有尘土,
传说是一有尘土,
避尘珠就把尘避走了。
这座举世无双的木塔,
有着风霜和奇迹,
有着历史和传说,
更有着无上神工和奥秘,
需要今人不断剖析和破解。
▲应县木塔力士雕像 牛力绘制
▼
▼
喜欢山西古建?
快!扫码加入古建山西研讨群
看 山 西
古建之美
图:雨过 陈玉琨 焦永胜 石超峰 走读风景 李喜保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回复数字1—70,阅读更多原创内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