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作为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居恶性肿瘤第8位,在我国大陆居各类肿瘤第5位,其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居恶性肿瘤第6位,在我国大陆居第4位。
作者:吴刚 孙震 薛润国 苏彬 姜鸿雁
早期食管癌筛查主要手段为内镜检查。利用前沿光学技术对食管黏膜层表面的可疑病灶进行放大观察。主要观察微血管形态的细微变化,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肿瘤性改变。
早期食管癌放大内镜筛查
1. 白光发现为第一步骤(因国内操作习惯)
普通白光内镜:食管黏膜病灶可表现为红区、糜烂灶、斑块、结节、黏膜粗糙、局部黏膜上皮增厚。内镜医师应提高对上述特征的认识,注意观察黏膜的细微变化,锁定可疑区域是开展后续精查的基础。
图1 白光下表现
2. NBI为第二步骤(明显茶褐色与边界的存在)
电子染色内镜:通过特殊的光学处理实现对食管黏膜的电子染色,突出病变特征,又可弥补色素内镜的染色剂不良反应及耗时长等不足。电子染色内镜和白光内镜之间可反复切换,操作更为简便。
图2 NBI下表现
3.M-NBI为第三步骤,主要用于观察微血管(IPCL)形态
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可将食管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进而观察黏膜结构和微血管形态的细微变化,与电子染色内镜结合可使显示更为清楚,进一步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建议上消化道检查时,首先运用NBI模式进镜行“口咽-食管”观察。
图3 NBI放大下局部病灶表现
因此掌握食管黏膜层的微血管表现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当要清楚认识它的组织结构,从而帮助我们在早期食管癌诊治的道路上打好坚实基础。
通过M-NBI放大观察正常食管的黏膜表面,我们会看见三种形态大小不同的微血管(图4,图5)。分别称为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上皮下毛细血管网(SECN)、分支血管(BV)。
图4
图5
仔细看,会发现它们的形态非常特别(图6)。IPCL的大小如点状一样;SECN像短细的丝;BV则如线条状的树枝。观察正常的鳞状上皮时,会出现明显的层次感。
图6
食管黏膜层的微血管分布
1. 食管组织结构(图7)
图7
2. 黏膜层组织结构(图8-图11)
图8
图9
图10
图11
从上图来看,黏膜层的层次结构明显、分界清楚。第一层就是黏膜上皮的第一层:EP(黏膜上皮层)。 是上皮细胞的发生层(笔者称为:无血管层)。
正常情况下所见的食管血管存在于黏膜层中的固有层。为什么呢?
因为光的穿透力,我们在放大内镜下所观察到的微血管表现,均来自于黏膜固有层。
3. 黏膜层微血管立体分布表现(图12)
图12
可见三种微血管分布于黏膜固有层中,形状大小,结构分布表现不一,分布层次较为明显。
食管黏膜层微血管结构示意图(图13)
图13
1.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图14)
图14
黑色框内红色的红细胞显示为血管,是在上皮层乳头内的,但它原本是不存在于上皮层,那么为什么在上皮层看到它呢?
原来这种表现是从固有膜的乳头伸到上皮内所形成的,所以说它不是上皮层,而是固有层。
2.上皮下毛细血管网:SECN(图15)
图15
SECN是存在是固有层浅层(红色方框)紧靠上皮层基底膜。呈水平网格状分布。
3.分支血管:BV(图16)
图16
BV是由黏膜下层的静脉分支出的分支血管。呈树枝状分布在黏膜固有层深层。
(本文病理图片来源:雅安市人民医院 邵泽勇医师;内镜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 吴春成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2015 年,北京)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33(1): 3-18.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精简版(2014年,北京)[J]. 中华消化杂志, 2015, 35(5):294-299.
[3]Inoue H. Magnification endoscopy in the esophagus and stomach[J]. Digestive Endoscopy, 2010, 13(s1):S40-S41
[4]Pescarus R, Shlomovitz E, Swanstrom L L.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 for esophageal achalasia[J]. Current Gastroenterology Reports, 2014, 16(1):369.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