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面具,是一种古代假面。主要分为殷商青铜面具和三星堆面具。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发掘的商代青铜面具有:武汉盘龙城采集的兽面具1件,陕西城固县苏村出土青铜兽面具14件,北京平谷刘家河一座商墓曾出土5件青铜人面具等。
1976年,在陕西城固县苏村曾出土有殷商青铜面具二十三件,脸形有椭圆和圆形两种,目框深凹,眼球外凸,中有圆扎。两耳直立,悬鼻突起,透雕獠牙。脸壳外凸内凹,五官位置与人的面部相近。形状凶煞,可戴在面部。从这些面具的形制、特点看,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战争面具。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
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是上个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目前,在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器馆的展厅内,陈列有青铜面具专厅,重点展示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纵目面具均出自二号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两型。其中A型2件较小,B型的1件则较大。两型纵目面具造型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之处有三点:一是A型面具额部铸有数十厘米高的精美额饰,而B型面具额部正中则为一方孔。二是两型面具的耳部大小与取势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状双耳甚大,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有飞扬之势;A型面具的耳朵构型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没有那么夸张,双耳取势基本平直。
其中,一件面具高64.5厘米,宽138厘米,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一具中型面具高22.5厘米,宽42.5厘米,面具呈方形,宽颐,广额,长眉,直鼻,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穿孔,耳前面颊的上、下及额部正中各錾凿一方孔。最值得关注的还有一具宽1.32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的青铜大面具。
B型面具就是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
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它是天神还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费解的就是其夸张的双眼与双耳,是视通万里、耳听四方的神异能力的象征?古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即为“其目纵”。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其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像依据很可能与古史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像都有关。同坑出土的青铜戴冠纵目面具或许与“烛龙”神话有更密切的联系。
目前,对这尊造像的研究除普遍认为它表现的是蜀族始祖蚕丛外,尚有几种不同意见:或认为它应是兽面具,或认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鹃鸟的翅膀,其形象应是古史传说中死后魂化为杜鹃鸟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认为它是太阳神形象,等等。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件面具既非单纯的“人面像”,也不是纯粹的“兽面具”,而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体量、极为夸张的眼与耳都是为强化其神性,它应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