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我国南方栽培。其花木高大,枝叶繁茂,夏初开花,殷红似火。可作庭园观赏树,或作行道树。
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刺桐由商人传入泉州,种之街巷,蔚然成风。与刺桐结缘之泉州城垣,据道光版《晋江县志》(以下简称《县志》) 记载:“子城筑于唐干元(759-760年)以前,年月莫考。” “子城环植刺桐,故曰桐城。” “其称刺桐,当在子城之时。”
泉州城垣在子城之后又建衙城与罗城,并绕城种植刺桐树。《县志》记载:“衙城与罗城皆留氏筑,是后于子城也。”留氏,指的是留从效。留从效,泉州永春人。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为泉州刺史;后归南唐,为清源军节度使、封晋江王。留在泉州为官17年,颇有建树。
唐宣宗时(847-860年),郡城已遍植刺桐。那时,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来到泉州,见了红遍泉州的剌桐花,也赞称“刺桐城”,于是这个雅号名扬宇内,迄今一直为外国人所沿用。
现在,从一些诗文中,可以窥见唐及以后历代涉及刺桐的资料:唐人曹松《送陈樵书归泉州》诗中有“帝都须早入,莫被刺桐迷”句;陈陶《泉州刺桐花,兼呈赵使君》诗中云“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宋干道四年(1168年),任泉州太守的状元王十朋,写下《石笋桥诗记》云“刺桐为城石为笋”;其《刺桐》诗云:“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通晓中国文化礼仪,任元朝官吏17年,游历几遍中国,公元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吟咏刺桐的诗,到了元代以后就少了,其原因有待专家、学者研究、解迷。
▲位于泉州师院的《刺桐花开》雕塑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195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在讨论市政建设工作时,许集美市长指出泉州市区应当种植刺桐树。于是由蔡载经副市长布置市圃进行市区树种调查,并着手搜集各种树苗。调查结果,全市范围内竟无一株刺桐树。
▲安海养正中心小学
市苗圃遂于翌年清明节前后派人持知情者的介绍信,前往晋江安海养正小学,征得该校校长的同意,在校广场七株刺桐树上剪下1000多枝条,带回苗圃试行扦插繁育。
1957年3月21日,在市人委召开的市绿化委员会工作汇报会上,市苗圃首次就刺桐扦插培育的情况作为汇报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议决定将存活的刺桐苗培育成为壮苗,并继续采用扦插的方法大量繁育刺桐苗。由于市委、市人委的重视,市苗圃也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从剪枝扦插到成为壮苗的过程中,黄发生、薛祖德、林清廉、王再团、柳声忠等同志认真负责,精心培育,功不可没。
公元1961年,根据王今生市长的意见,在开元寺修建石栏后,种植19株刺桐树于石栏临街一边。随后又在宽银幕电影院前面广场种植刺桐树4株,在开元寺内东塔周围和开元慈儿院附近共种植刺桐树几十株,顺利完成首批刺桐种植任务。
作者蔡载经,原标题《鲤城重现刺桐花》
整理编排:阿嬷的厝
— END —
编辑 │ 小舒
审核 │ 知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