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大事记:我们改名了,同时打响净值保卫战

  文丨金融之家 刘信凤

  金融之家2月13日讯,2月10日,证监会将保本基金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直接目的是打破投资者对保本基金绝对保本的刚兑预期。至此,保本基金进入存量时代,并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避险策略基金。

  净值保卫战压力巨大

  数据显示,目前存续的保本基金共151只,资产净值约3200亿元,可谓扩容迅猛。但保本基金业绩并不尽如人意,且有相当比例的产品直接面临“净值保卫战”的巨大压力。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在151只保本基金中,有35只基金单位净值低于1元发行面值,占比达23.18%。且当前市场上有36只保本基金将于2017年到期。保本基金净值跌破面值,产品到期后能否兑现保本承诺,仍是未知数,或将面临到期无法保本的窘境。

  近两年保本基金业绩令人堪忧。2016年,保本基金平均收益率仅为0.05%,远低于同期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2个多百分点,创近5年新低。在去年有业绩可查询的89只保本基金中,41只收益率为负,占到近半数。2017年保本基金颓势延续,截至2月10日,2017年以来净值发生亏损的保本基金共有34只,占比为22.52%。

  笔者追溯发现,保本基金出现大幅亏损,直接原因是2016年底资本市场面临的“股债双杀”导致,股市和债市同时经历了一波下跌行情,造成基金净值普遍下跌,保本基金也未能幸免。而美国加息预期和国内金融监管趋严,加之年末资金面紧张更是火上浇油,令保本基金一挫再挫。

  内忧外患之下,保本基金步履艰难,经营惨淡。当初打出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销售旗号屡遭挑战,牛市行情下的高额收益也不复存在,保本基金是否还能“保本”引发市场猜测,而去年底保本基金在股债双杀背景下大幅下跌也令投资者格外失望。

  保本基金更名始末

  保本基金创立之初,严格遵循保本策略,基本不放杠杆,或者在高评级债券上放很小的杠杆,多数通过CPPI策略操作建立安全垫,结果仅能保本,收益难以出彩,后来保守策略便被市场抛弃,后续出现的保本基金风格日益激进。在牛市背景下,保本基金实收获了不俗业绩,也吸引了大量资金前来布局。

  如今股市、债市都处于调整阶段,后续行情有待观察。央行年初的“变相加息”政策,令未来资金面趋于紧张。而且,管理层金融监管决心坚定,去杠杆、去通道行动频繁,也在加剧市场波动,短期内股指承压,债市难言乐观。这一系列动作都对保本基金造成巨大压力,到期保本概率逐步降低。

  有业内人士坦言,伴随着监管收紧,保本基金收益和规模双双下降,未来很难再现前几年牛市行情下年化10%的收益率情况。截至目前,虽未出现保本基金到期不保本的情况,但已有到期的保本基金选择转型或干脆清盘,且业内人士认为保本基金到期转型或清盘的趋势将会延续。

  管理层也注意到,保本投资策略及保障机制的安排并不能确保对投资本金的绝对保障,在极端市场情形下,投资者仍可能面临投资本金亏损的情况,因此决定对“保本基金”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这一决策明确了保本基金必须是策略保本而非结果保本,在策略上必须严格实行保本策略,不能为了收益置风险于不顾。

  与保本基金改名相匹配的是,《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同步更名为《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并对以下内容作出修订: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完善对避险策略基金的风控要求;限定避险策略基金规模上限,防范相关风险;完善基金管理人风控管理要求。为做好新旧规则衔接,管理层对过渡时间做出了合理安排。

  取代保本基金的避险策略基金将会演绎怎样的基金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金融之家刊发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