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改革升级,全球三大评级巨头是否该为次贷市场崩盘负责?

  

  撰文:Sid Verma

  在美国有约11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因为次贷市场崩盘而灰飞烟灭

  “如果没有评级机构,这场危机就不会发生”

  在由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作品《大空头》(The Big Short)改编的电影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场景:两名对冲基金经理拜访了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一位女高管位于曼哈顿的办公室。当时是2007年,次贷危机尚未爆发。其中一位基金经理问这位高管:“你们在2016年中是否有任何一次拒绝给予一家银行AAA评级?”她没有正面回应。她说:“如果我们不与他们合作,他们会去找我们的竞争对手。这不是我们的错。这只是世界运行的方式。”

  

电影《大空头》

  当时世界就是那么运行的。1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完全清楚这一运行方式发生了多少变化。在次贷危机之前,作为全球三大评级巨头的标准普尔全球评级公司(Standard&Poor's Global Ratings,现为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Fitch Ratings)毫不吝啬地授予各大投资银行AAA评级,为它们满足监管要求,进而鲸吞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大开绿灯。

  当次贷市场崩盘时,这些复杂的债务工具如致命病毒般感染了世界各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据相关估算,光是在美国,就有约11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因为次贷市场崩盘而灰飞烟灭。例如,在2007年所有被穆迪评为投资级(Baa3或更高评级)的证券中,有89%在危机爆发后被下调至垃圾级。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在2011年得出结论称:“如果没有评级机构,这场危机就不会发生。”

  

标准普尔全球评级公司,全球三大评级巨头之一

  人们可能会觉得这些信用评级公司会像银行一样面临沉重的监管打击,从而令它们的业务模式和盈利前景遭受重创。但它们并没有。事实上,它们成功上演了后危机时代的大逃脱。十年后的今天,三大评级巨头对企业界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与其他人一样,我也一度以为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都会破产,以为它们会在诉讼风暴中轰然倒下,以为市场上不会再有公司接受它们的评级。”总部位于伦敦的风险和信用分析公司Frontline Analysts的研究顾问丹尼尔·戴维斯(Daniel Davies)称,“但是,它们眼下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

  

三大评级巨头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信用评级总数

  这三大评级巨头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总计高达96%左右,让一大群较小规模的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现在它们的业务方式(自上世纪70年代初就一直存在的发行人付费模式)依旧屹立不倒。但如今这一业务模式可能会面临次贷危机以来的首次严峻考验,因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已经进入加息周期。此前美国的低利率引发了创纪录规模的公司债发行。

  次贷危机后的监管改革永远地改变了华尔街,但我们并不清楚评级机构的日子有了多大改变,尽管监管部门宣布了一些政策调整。例如,

  ……

继续阅读全文请关注《商业周刊/中文版》App

下载App戳这里

还可以点击这里购买《商业周刊/中文版》杂志

  编辑:马杰、赫炜

  翻译:许子轩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