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江湖的巨变仍在继续。自一级半市场遭遇私募甚至险资等机构的大撤退之后,二级市场成为了部分“先知先觉”机构的新“战场”。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已有部分此前热衷参与定增的中小私募转换投资策略,放弃原有的定增业务,借助自己在定增领域的经验优势,通过“保定增策略”在二级市场辗转腾挪,博取短期超额收益。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定增频频“破发”和企业融资需求依然旺盛的环境下,“保定增策略”虽有一定赚钱效应,但并非稳赚不赔,同样面临定增失败流产或是股价反弹乏力的风险。
撤退机构投身二级市场
“我们现在已经不做定增了。”深圳一家私募负责人王超(化名)透露,自从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出炉以后,公司就在慢慢转型,原有的定增业务已基本停滞。“现在主要精力放在二级市场。”
像王超这样放弃定增、转战二级市场的机构并不是个例。“现在定增套利的空间大幅缩小,随着退出期限进一步延长,一批专门靠参与定增赚钱的中小机构已慢慢退出市场。”上海某私募基金经理介绍,不仅是自己的公司,一些之前的同行也放弃了定增业务,开始布局二级市场。
“两年的退出期带来太多不确定性,流动性成本也大幅增加。”该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现在不少个股定增价格与股价“倒挂”,参与定增还不如直接去二级市场买。
Wind数据显示,扣除停止实施及未确定发行价的公司,截至8月8日,今年共有254家上市公司发布262份定增预案,其中113份预案增发价格或底价高于二级市场股价,“倒挂”比例达43.13%,定增价格比股价高出30%以上的就有12家。
“中小定增机构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较高,对盈利水平的要求也往往比大型机构高,因此主动转型或被洗牌出局将是普遍现象。”华南一家大型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认为,部分被挤出定增一级半市场的资金流入二级市场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王超表示,自己早就开始考虑“后路”。“因为在定增圈多年,所以还是想凭经验在定增相关领域找机会。”王超表示,今年以来,定增“倒挂”频现,非公开发行难度大增,不少上市公司确保定增顺利完成的意愿强烈,因此二级市场出现了不少机会。“从六月份开始,我们就把精力主要放在二级市场,专心寻找‘优质定增概念股’。”
保定增策略成制胜法宝
王超口中的“优质定增概念股”也是不少定增机构正在多方寻找和印证的标的。“最近几个月主要是参加上市公司定增路演,然后看看公司二级市场的股票可不可以买点。”
广东省一投资公司老总透露,现在参与定增路演的目的已然不同。“以前主要是为了拿到定增份额,现在则是为了确认公司想要完成定增的决心有多大。”
在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私募人士看来,上市公司保定增的决心是决定“保定增策略”成效的核心因素。一方面,若二级市场股价大幅低于定增价格,机构参与的意愿会显著下降,上市公司为顺利完成定增募资势必要努力提振股价;另一方面,定增完成后,参与机构往往有保持股票市值不缩水的动力,也会对股价形成提振。“公司保增发的意愿越强,后期出台护盘措施的可能性越大,股价上涨的概率也就越大。”王超表示。
“根据相关规定,定增一般在上市公司收到证监会核准之日6个月内有效。为吸引定增投资者报价,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在公司股价向上的周期里启动发行,拉大底价相较于现价的折价空间,从而带来了发行期前后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国泰君安分析师孙金钜指出,特别是面向不确定外部投资者以询价方式进行的定增,即使有一些所谓的保本收益条款,若倒挂率太高也难以吸引投资者。所以当增发募资只差临门一脚,上市公司有强烈的护盘意愿。
“已经过会或已经获得证监会批准且发行底价折价率不太高的公司值得关注。”孙金钜指出,这部分公司修改价格的成本太高,相对具有保增发的条件,保增发的可能性比较大。
事实上,减持新规发布以后,确实有不少完成定增的个股股价取得较大涨幅。如卫星石化的定增方案于今年5月12日收到证监会的核准,8月7日非公开发行股份上市,期间公司股价累计上涨约22%;中金岭南的定增方案于今年4月24日获得证监会批准,7月3日非公开发行股份上市,期间股价累计涨幅高达13.9%。
稳赚不赔不现实
不过,想凭借保定增策略稳赚不赔并不现实。记者梳理发现,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定增发行期间股价不涨反跌。如好莱客的定增方案6月16日获得证监会批准,7月28日非公开发行股份上市,期间累计下跌1.33%。嘉化能源的定增方案4月7日获得证监会批准,7月11日定增股份上市,期间累计下跌2.89%。
“保定增策略也不是万能的,也要关注公司基本面情况,并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筛选投资标的。”前述上海私募经理表示,是否有大股东参与认购、定增发行前有无高管增持、公司未来业绩有无提升可能等等均需考虑。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情况就是上市公司定增可能流产。”前述投资公司老总指出,在当前市场流行价值投资的逻辑下,若无业绩支撑,上市公司股价可能反弹乏力,定增甚至有流产的可能。
今年以来,定增“流产”的情形并不鲜见。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9起定增预案停止实施,其中仅7月以来就有15起,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虽然保定增策略也不能确保盈利,但我们相对于其他投资者在定增领域更有经验,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以参与二级市场定增概念股为主。”王超表示,随着定增市场的进一步洗牌,预计将有更多机构缩减甚至停止定增业务并投身二级市场。
事实上,除了一些中小私募退出,部分大型机构如险企等也开始显示出撤退苗头。中国人寿8月4日发布公告称,因证监会近期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申万宏源调整了定增发行方案。经公司慎重研究,双方于3日签署协议,中国人寿终止申万宏源的股份认购。
保险业人士告诉记者,未来险资在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时也会更加谨慎,一些保险公司也将从一级半定增市场投身二级市场。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