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最新风险综合评级曝光 两家财险公司闹了数据“乌龙”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随着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接近尾声,保险公司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也相继出炉。目前,共有71家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其中5家险企最新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C/D类,即风险较高的公司。

五家风险综合评级C/D类公司

  保监会最早于2009年开始建立分类监管制度,偿二代下风险综合评级是偿一代分类监管的升级版,建立了定量监管和定性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机制,综合考虑保险公司量化风险和难以量化风险,是对保险公司风险状况最全面的评价。

  具体而言,保监会按照偿付能力综合风险的高低将保险公司分为四个监管类别,A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的公司;B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公司;C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较大的公司;D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严重的公司。

  因此,业内将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C/D类的公司视为暗藏较大风险的公司。从5家公司偿付能力数据来看,中法人寿和新光海航人寿主要因为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被评为D类公司,而信达财险、都邦财险和恒大人寿偿付能力虽然达标,但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难以量化风险的某一类或几类风险较大。

  各公司均没有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具体说明是哪些风险影响了评级。界面新闻注意到,新光海航人寿和信达财险一季度净现金流均为负值。信达财险偿付能力报告对此解释是“公司去年底投资资金结余本年度配置阶段性影响”。

  实际上,财险公司的评级整体上一直是好于寿险公司的,去年四季度尚无一家财险公司出现在C/D级。今年一季度被评为C的两家财险公司信达财险和都邦财险也纷纷表示“数据计算口径出现偏差影响了评级结果”。也就是说,闹了乌龙。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信达财险报送的流动性覆盖率压力测试情景一为44.90%、压力测试情景二为43.80%,均低于100%。但信达财险后来核实,在两种压力测试情景下的流动性覆盖率均高于200%,上述数据因公司流动性风险填报人员数据报送口径理解有误而闹了乌龙。同样因对数据报送口径理解有误的还有都邦财险,主要是综合流动比率指标计算数据口径出现偏差,已对相关指标进行修正并上报保监会。

  根据监管规定,针对C类公司,保监会在采取监管谈话、风险提示、要求公司限期整改所存在的问题等监管措施的基础上,还将根据公司具体原因采取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如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限制商业性广告;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投资形式或比例等。

  而针对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D类公司,除上述措施之外,还可采取整顿、接管,以及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目前,新光海航人寿被暂停增设分支机构及新业务,其余公司尚未接到监管措施。

  作者:韩仁非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