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到2017年,匆匆十载悄然而过,宜人贷、陆金所、拍拍贷、红岭创投,曾经的P2P四大巨头如今命运各异。
宜人贷,美股上市持续盈利,成为行业标杆;陆金所,分拆P2P,开始进军海外;拍拍贷,规模稳定增长,谋求IPO;而红岭创投,宣布清盘计划,退出P2P舞台。
有人说红岭创投的退出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有人认为,红岭创投的离场虽然令人惋惜,但并不意味着行业就此衰落,相反红岭创投这类巨头的退出,为存量玩家扩大了蛋糕。
而在笔者看来,红岭创投的落幕是历史车轮前行的必然。
网贷前半场——资金的困扰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对网络借贷的定义是“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
通俗来讲,网贷就是民间借贷的线上体现,而网贷平台的作用就是连接借款人(资产端)和投资人(资金端),促成二者完成借贷。从业务往来上说,二者皆为网贷平台的客户,参与借贷的资产端和资金端既包括B端,也包括C端。
《暂行办法》出台前,网贷行业的资产端一般是B、C两端混合经营,而资金端则多来自于C端,为何资金与资产两端会有这种差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益平常说,“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的融通”,而在资金融通的过程中,借款人的需求远远高于投资人,投资人不投资最多是少一点收益,而有需求的借款人如果借不到钱,任何恶劣的后果都可能发生。
对于网贷平台而言,无论借款人是B端还是C端,都可轻易获取,差别在于风险的高低;而投资人的获取门槛则要高很多,乐信集团CEO肖文杰曾在一次活动上表示,其拿到的第一笔资金实际年化超过24%;C端资金的获取虽然也需要巨大的成本,但是相比于B端难度要低很多,特别是对于初创平台。
网贷行业前半场,得资金者得天下。
行业转折点——《暂行办法》出台
网贷行业的兴起有其必然性,先不谈非法集资带来的诱惑,光是可利用C端资金赚钱这一项就足以让人疯狂。
银行自带吸收公众存款的属性,靠着C端资金赚钱无可厚非,但是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诸多(类)金融机构只能靠自有或银行、同业拆借获取的资金放贷获利,资金是其发展短板。
而网贷平台作为金融信息中介,只要资金流向不是网贷平台或者关联企业,便可合理合法利用C端资金获利,加上监管缺失,各路玩家没有不入场的理由。也正是得益于监管的缺失,网贷行业迅速发展,成交额屡破记录,直到2016年8月24日一纸条文出台。
自2016年四部委联合发布《暂行办法》,网贷的草莽时期就宣告结束。在近一年时间的整改期里,网贷监管不断加码,资金存管、备案登记、限额令等陆续出台,推动着行业洗牌加速,各大平台也在不断转型适应监管节奏。
而红岭创投的倒下,无疑让从业者看到监管层毫不马虎的态度,监管套利的侥幸渐渐瓦解,大家对于网贷行业未来的焦虑正在弥漫。
然而,从投资人的角度看,网贷行业的发展依然可期。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P2P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突破5万亿大关,同比上升112.43%。由此可见,监管折腾一年后,广大投资人非但没有撤资,反而普遍看好这个行业,加大了投资。
以具体的平台样本来说,暂行办法颁布一年以来,PPmoney理财的投资用户和成交额不降反升。截至今年7月底,PPmoney理财注册用户同比去年增长132万人,累计成交额同比增长252亿元,行业马太效应日趋明显。
网贷后半场——资产之战
说到网贷后半场的变化,就不得不说限额令。
《暂行办法》规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100万元。
网贷平台面对的挑战开始从资金端转向资产端,要么改变资产类型、要么退出。
《暂行办法》发布后,网贷行业的资产重心开始由过去的大、小标的混合经营,向小额分散转变。网贷之家数据显示,广州平台PPmoney理财、深圳平台宜聚网、上海平台永利宝等都在大幅调整资产结构,消化存量大额标的。
实际上,不光是PPmoney理财,蓝领人群已逐渐成为网贷行业资产的主要来源之一。
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蓝领有2.77亿人,人均月收入3072元,生活消费支出月均1012元。这部分人群,有着真实的贷款需求和可靠的还款能力。但相较于白领,蓝领的信用状况普遍不太理想。因此,蓝领市场既是一片蓝海,同时也意味着风控层面的现实挑战。
在这个挑战面前,胜,则鱼跃龙门;败,则一地鸡毛。未来,谁将成为蓝领市场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