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直连” “网联”开启新支付时代

  本报记者 刘诗萌报道

  随着央行的一声令下,第三方支付“直连”时代面临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网联模式”新支付时代。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网联是指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系统面临考验

  事实上,这是一周内网联第二次曝出重磅消息,引发市场关注。此前,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包括央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于7月28日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拟共同发起设立网联。

  在股权结构的设计上,央行系为第一大股东,其他国有机构也占据大比例股份。据悉,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整,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

  目前央行下属7家单位(人行清算总中心、外管局下属的梧桐树投资平台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共出资7.6亿元,持有网联37%的股份;其中,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持股比例为3%,代表不符合入股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而支付宝和财付通最终持股比例皆为9.61%;京东旗下网银在线紧随其后占比4.71%。

  近一年多以来,由央行牵头的网联筹备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2016年4月,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建设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清算平台的议案”,10月央行正式批复了网联筹建的方案。

  2017年3月31日,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并成功完成首笔资金交易验证,正式接入央行支付清算系统。首批接入4家商业银行和3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截至6月30日,已有超过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接入网联。

  目前,网联采用三地(北京、上海、深圳)六中心的分布式架构,即每个地方有两个中心机房,六个中心之间实现多点多活、冗余容错、智能导流。网联试运行期起步的容量是每秒钟处理交易1200笔,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的平稳运行能力,峰值期的目标达到每秒18万笔。由于采取的是分布式技术,网联未来的容量还具备水平扩展能力,以解决不断增长的在线支付吞吐量。

  截至6月30日,已有中行、建行、工行、交行、招商、平安、中信、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华夏银行等12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接入网联。上述接入银行所覆盖的个人银行账户数量,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而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自6月30日,网联平台开始转接清算一般用户实际交易场景的网络支付业务。

  不过,网联上线后仍面临快速增长的在线支付吞吐量的现实考验。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的支付机构将业务都接入网联反而是对网联平台的一种考验,特别是对平台系统稳定性的考验。“比如双十一、新年红包,或者支付机构搞线下大促活动的时候,瞬间爆发的交易量是非常惊人的。据了解,财付通支持的微信支付和QQ钱包,以及支付宝高峰期交易量可达每秒10万笔。而目前网联平台还没有披露这样的数据,因此外界质疑网联系统也属正常。”

  “网联”取代“直连”

  传统清算模式是银联做清算,发卡端在银行,收单在收单机构,再加上商户,属于所谓的四方模式。不过,在近年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支付机构实际上已经做了清算工作,资金托管在银行,形成了独特的三方模式,这种模式也推升了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极为分散的状态,风险不可忽视。

  据此前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国267家支付机构中,支付机构少则大概有十几个备付金存管账户,多则有70多个账户,甚至有的多达上百个账户。而且,支付机构备付金的规模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保守估计有5000亿元的规模。

  对此,人民银行也发文要求备付金集中存管。而网联和备付金集中管理是配套的,网联是为集中存管做基础准备,因为备付金集中存管需要一个平台作为支撑。

  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曾公开表示,网联的建立将纠正支付机构违规从事跨行清算业务,改变目前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业务的情况,以节约连接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

  “这表明央行要把第三方支付的直连渠道切断。直连模式的信息和资金都掌握在第三方机构手中,监管机构无法获取更多信息,导致在监管上容易发生一些新的问题,因此要求所有的支付机构把业务都迁移到网联平台上。”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此前,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绕开银联,形成了直连银行的现有模式,承担了事实上的清算职能。然而,“在全球任何国家,清算业务须具备持牌营业许可,清算机构在各国历来都被作为金融基础设施被实施严格监管;而支付机构不具备清算牌照,存在超范围经营的违规事实。”网联平台筹备组组长董俊峰在一篇公开博文上表示。央行推动网联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曹磊看来,过去这种第三方支付平台绕开银联和网联、直接连接银行的模式,实际上避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得央行无法了解具体的交易情况和资金流向。建立网联可以使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的流向进行实时的大数据监测,填补了这个监管真空。

  “这一模式下的第三方支付也被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来套利,成为资金盗取的温床。这些问题和缺陷的存在恰恰体现出了推出网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曹磊补充道。

  那么,网联的设立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和消费者都意味着什么?

  薛洪言表示,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这类巨头来说,由于前期在直连模式上具有很大优势,网联上线以后相当于优势被抹平。但对于很多中小支付机构来说,由于这些支付机构在原来直连模式下的数量和费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在业务拓展和市场份额上也占不到好处。而现在与网联对接,相当于与这些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算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机会。

  “网联只是一个中后台的基础设施,不会直接对接用户,用户的服务还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来执行,而且初期网联也不收取费用,在费率方面没有增加额外的成本,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太大影响。”薛洪言进一步指出。

  曹磊认为,网上清算的费率仍有下降的空间,线上线下的费率会渐趋统一,无论是对支付机构还是消费者来说都降低了支付成本。同时一些中小型的支付平台能够推出更多针对消费者的创新产品和业务。

  中国产经新闻

  新增长时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