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王石的乌托邦

  财经

  观察家

  

7月23日,退休后的王石出现在国际植物学大会深圳论坛上,他以论坛主题“植物的力量”为题谈了他对植物的热爱与因植物引发的思考。这是王石退休后的第一次公开露面,这一次,他似乎完全成为了一名公众人物,完全告别了过去的商人角色。

有意思的是,梳理王石的诸多言论,我们可以看到,在曾经的商人王石的价值观里,自己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商人。

他的发家之路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所能复制的。追溯万科的成长和当时的奋斗历史,王石亦事后承认,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深圳企业,几乎都有一顶“红帽子”,万科也不例外。

他甚至用两点结论概括说,没有“红帽子”,发展就没有那么快,没有“红帽子”,发展大了更麻烦。

既往这些或辉煌或晦暗的发展史,已被王石裱糊装订进一本本精美的传记自叙里面。家庭背景加上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后期不懈努力,王石挥兵策马,纵横驰骋,最终打下了一片地产江山。

不过令人费思量的是,无论是当年的初创之时,还是后面成为千亿以上产值的房产大鳄,王石的商业伦理异于常人,他自身似乎是一个多种因素混合的矛盾结合体,实在是匪夷所思:他既乐于赚第一桶金,又羞言“也曾唯利是图”;既争权夺利,又不贪恋私利;既大肆囤积土地高价售房,又说要给穷人盖房;既数次发言放手企业经营,危机关头又主动揽权独断……

万科之于王石,就像海尔之于张瑞敏,华为之于任正非,万达之于王健林。但在第一代企业家里,王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拼命赚钱、扩张版图,其目的居然不是为了当老板,而只坚持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理想。万科上市前,王石拥有40%的股权,上市后,他放弃了万科原始股份,如愿以偿成为公司职业经理人。

没有人猜透他的真正心思。看起来,王石打造万科地产帝国的目的似乎只为了实现他商业理想国的梦想,在这种商业梦想中,王石不是面目可憎、见利忘义的商人,而是普济众生、仁济慈善的成功人士;他设计的地产商的形象应该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提供宜居的住宅产品,跟穷人站在一起,而不能利字当头,行贿受贿……

王石似乎一直在努力维持着一个行业的体面和一个阶层的荣耀。不论是航海、登山还是飞伞,还包括“拐点论”“捐献门”、游学哈佛等企业事件,都不惜斥巨资宣传包装自己,他的品宣团队直言积累10万分钟的影像素材,800万字的视频文字场记,聘请知名作家吴晓波、秦朔担纲文字审定。

这是一笔巨大的公关开支,现在成为他的反对者抨击的有力题材。

越来越没人相信王石的商业乌托邦,与其他吞噬底层民众幸福和梦想的地产商一样,现实中,万科也并没有表现出很多的良善。宝万之争,让王石在职业暮年遭遇了最大的声誉危机。“要拯救企业就是拯救他自己的控股权,说为了保住民族品牌,企业宁可卖给中国人也不卖给美国人。其实,不是说企业在有中国户口的人手上,就算保护了民族品牌的。”这是三聚氰胺事件中,王石揭批牛根生的言论,如今,这些言论放在万科身上,似乎也有吻合之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十六年前,华润刚入主万科时,有人问,如果华润和万科的企业文化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办,王石的回答直截了当,如果华润抛弃我,我会非常愉快地离开,我从不认为我是最优秀的。“控制企业只是一种手段,发展企业才是最终目的,企业的生命永远要比个人生命长。”

如今,王石退场,万科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第一代企业家们正在告别他们的使命,在这个节点上,王石的背影值得我们铭记、深思。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