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持续:新股快速开板 次新股跌势不改

  次新股板块经历4个月深度调整,新股上市连板数量逐渐减少,近期更是屡次出现新股上市第三天便打开涨停板的情况。

  有基金经理向第一财经表示,监管层的动作已经对次新股的行情构成了压力,前期已经跌了不少。业内专家也表示,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持续打击,未来对次新股的炒作应该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炒作次新股再遇强监管

  近日,证监会的一则动向引起市场的注意。证监会调查发现,有行为人纠集违法团伙、筹集巨量资金、使用大量账户轮番炒作“次新股”。证监会举例称,今年2月至3月期间,某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组建、控制一个分工明确的操盘团队,通过多个资金中介筹集数十亿资金,利用300多个证券账户,采用频繁对倒成交、盘中拉抬股价、快速封涨停等异常交易手法,连续炒作多只次新股,涉嫌操纵市场。

  证监会的这一举动让A股市场对监管层严打次新股炒作再度绷紧神经。早在今年4月之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发布消息称,该交易所对投资者陈某多次利用资金优势拉升清源股份盘中价格和收盘价格的异常交易行为,做出了限制账户交易3个月的纪律处分决定。而清源股份于今年1月12日上市,属于上市不久的次新股。

  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证监会、交易所等对次新股恶性炒作的监管不断趋严。对此,有市场人士提出疑问,证监会的这一动向,是否预示着次新股炒作被画上了重要的政策红线,短期是否对次新股的行情构成影响?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监管层将次新股炒作纳入监管范围,对次新股的炒作有降温的作用,但要有较大成效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持续打击,未来对次新股的炒作应该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今年以来的次新股行情大不如前,1月19日开始了一波上涨行情,至3月27日结束,但于3月28日开始则极速下滑,从而开启了4个月左右的深度调整行情,近期则是呈现横盘震荡走势。今年以来,Wind概念板块中的次新股指数累计下跌34.8%,其中3月28日至8月7日期间跌幅达到41.52%,而多数次新股则被腰斩。

  另一方面,打新中签如同中大奖的效应也在慢慢减弱。近期更是频频出现新股上市第三天便打开涨停板的情况,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看点。8月1日,岱美股份在上市第三个交易日打开涨停板,次日,电连技术复制行情,也在上市第三个交易日打开涨停板。新股上市后快速打开涨停板的情况在8月份显得尤为集中,大参林、绿茵生态均在上市第四个交易日被砸开涨停板,禾望电气则是在上市后的第五个交易日打开涨停板。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新股/次新股的月平均涨停板数量,1月份平均涨停板数量为13个之后,2月份的平均涨停板数量达到峰值15个;而自6月份开始,平均涨停板数量降至10个以下,且逐月递减,8月份目前的平均涨停板数量为3个。

  投资最终看业绩

  今年以来,新股/次新股发生反转或许与监管趋严有一定的关系,除此,IPO常态化无疑是一个主要原因。而即便在当前次新股已经有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仍有业内人士表示偏贵,业绩增长成为多数资金的关注方向。

  多方业内人士认为,随着IPO常态化之后,新股和次新股的稀缺性不再,所以开板的速度越来越快,次新股板块也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IPO常态化会改善二级市场新股和次新股的供求关系,新股上市连续拉出涨停板的现象会逐渐消除,新股的破发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在董登新看来,当前多数新股上市仍旧能够连续拉出多个涨停板,这表明市场对新股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具有较大的需求,且目前新股申购的中签率仍然较低。

  今年以来至8月7日,证监会共核发268家公司IPO批文,总融资规模不超1355亿元。虽然从5月26日开始,IPO批文的下发出现“变奏”,每批次降至10家以下,但是IPO批文的下发进入常态化。截至8月7日,今年共有288家公司上市。

  近4个批次每批次均下发批文9家,但8月4日获得IPO批文的公司降至7家。有券商观点认为,这可能是证监会为应对新股上市后平均涨停板数量和开板涨幅不断降低而做出的调整。但一券商投行高管表示,此次7家公司获得IPO批文,可能是因为财报过期补中报需要时间。

  对于已经大幅下跌的次新股板块,有市场人士认为,有部分个股已经跌到了较为合理的估值水平。但是一华南地区的私募人士表示,目前次新股的估值仍旧偏高,“太贵了”,暂时不会去关注和买入,投资的话应该主要看业绩。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