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库:中国的共享经济发展值得反思



  8月3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肯定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发展对方便群众短距离出行、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积极作用,提出要按照“服务为本、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属地管理、多方共治”的基本原则,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具体而言,《指导意见》提出了若干发展要求:(1)用户注册使用实行实名制管理;(2)禁止向未满12岁的儿童提供服务;(3)鼓励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4)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5)为用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6)企业采集的信息不得侵害用户合法权益。

  《指导意见》的出台,一方面是对共享单车的发展提出了规范意见,另一方面则是以国务院条例的方式,肯定了共享单车这种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从此,共享单车这种服务模式就有了法定地位——这对共享单车行业极为重要。

  共享单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是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典型窗口,往大里说,显示了面向应用的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的极大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必然在中国出现的新生事物,对共享经济的总基调是鼓励和支持。不管是从经济还是从政治上来说,资本涌入共享经济领域都是政府所乐见的。在宏观上,共享经济对政府的好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社会资本的自发投入。要知道,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发现新的投资增长点很不容易,很多民间资本不是脱实就虚,就是外流其他国家,有几十亿、几百亿的社会资金愿意投入一个实体领域,这是政府求之不得的事情。二是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共享单车解决的就业岗位有限,网络约车这种共享经济模式据称提供了数百万网约车司机的就业,每年能够提供数百亿元的劳动者收入。三是盘活了部分社会资源,并且创造出了投资热点,拉动了单车制造等制造业需求。如果共享单车的全国投放量达到5000万辆,这是一个规模极大的实体需求。

  不过,共享经济在创造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发展问题,如城市管理、资源浪费、信息安全、交通安全等多种问题。此外,随着中国式的共享单车走向国外,这种模式也遭到了更多质疑。比如,在国内共享单车公司进军欧洲市场时,其商业模式、发展前景在欧洲社会遭受质疑,被德国著名经济媒体《经济周刊》视为是“白痴经济”,该刊以“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为题发表社评,质疑摩拜单车、OFO小黄车是否能可持续的盈利发展。较真的德国人仔细计算了单车的制造成本、骑行价格、运营成本、需求上限等,得出结论称共享单车光靠骑行运营根本无法回本。所谓“白痴经济”,主要是指其基本运营模式的不可持续。

  不过,中国人可能会笑话德国人的“死脑筋”,因为在中国市场上的资本和运营者的逻辑中,根本就没打算靠骑行运营来回本或赢利,他们要的是注册者规模、押金的无利息账期、规模庞大的注册者信息。也许在他们看来,“死脑筋”的德国人,根本搞不懂中国互联网界“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发展逻辑!

  但是,真的如此吗?在我们看来,未必。只要是商业,它就有基本的商业规则和逻辑,共享经济的泡沫再炫目,它也要遵循成本与利润、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等基本的经济规则。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只是最终买单的人发生了变化而已。以安邦咨询(ANBOUND)24多年坚持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共享经济实际上就是过剩资本催生出来的绚烂之花,但花期可能很短,如果共享经济公司不能在资本市场上找到出口,或者找到可持续的赢利模式,它们将面临两种命运:一种是向投资机构持续的融资、烧钱,前提是资本过剩环境持续,不断有钱可烧;另一种就是关门倒闭。如果这种预期不幸言中,那么共享经济之花就可能成为昙花一现,它所带来的宏观好处也会是短期的。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的共享经济迅速发展,这是互联网时代和资本过剩时代必然出现的新生事物,但对于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和市场都需要反思、调适和创新。要避免共享经济成为昙花一现的经济模式。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