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摆脱平庸的增长

  

  多数经济增长都是周而复始的,即人口增加,经济总量也增加,但人均水平没有太大提高。那是一种很平庸的经济。冲破平庸的、周而复始的经济,才能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即人均产出和人均所得的持续提高。

  为什么人均收入极其重要?因为只有人均水平提高了,经济结构才会发生重大变化。人均收入低水平徘徊,满足温饱还有困难,那些附加价值较高的经济、技术活动以及文化享受,根本就不会有空间。

  那么,如何突破周而复始的平庸经济增长呢?

  与凯恩斯齐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一个到今天还非常有影响力的概念“创新”。他认为,如果没有创新,很难突破经济增长,仅仅随人口增加而增长,就无从实现人均所得的持续提高。

  

  譬如中国,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但是在很长历史时间内,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增加,并没有实现人均水平的显著提高。据经济史学家研究,大概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经济大体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论经济总量全球第一,但人均水平在600年间没有显著提高。到了1840年以后,人均水平还下降了。为什么传统经济呈现出那么一种势头?按熊彼特的看法,就是缺乏创新,或者有了创新苗头,却没能普及和持续。

  当代中国经济开始实现人均水平的提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均收入呈现快速上升。当然,人均收入提升很快,也带来新的挑战。

  一个基本问题是,当满足温饱之后,人们的消费需求究竟向哪个方向走?这似乎越来越难以驾驭。大概念当然还是衣食住行,加上通信、交往、娱乐,但究竟哪些产品能“火”,能火多久,谁也不完全知道。市场与产业尊重顾客,信奉“消费者为王”,但常常连消费者自己也不完全知道,究竟下一步会买什么。

  好比在“马车时代”发问卷调查消费需要,也许消费者可能说需要更快一点、更舒服一点的马车,如此而已。会不会从消费者那里蹦出一个“汽车”的需求?不容易。这就是说,从温饱满足向上走,连续的需求变化中可能出现不连续的飞跃。连续改善马车,不一定跳出一部汽车来。在传统邮路的连续改善中,也跳不出一列火车来。但是,一旦蹦出一辆汽车、跳出一列火车,广大消费者可能说“我们要的就是它”!这里,从连续的改进到不连续的飞跃,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在熊彼特看来,能够实现不连续跳跃的,恰恰就是他所定义的“企业家”。不论其实际的社会身份,到底是老板,是工程师或工匠,还是文化人甚至异想天开的普通人,谁突发奇思、怪想,谁坚持能把“想法”变成了产品、谁的跳跃性飞跃能得到市场认可,谁就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所以,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合乎逻辑地把企业家看作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

  经济增长真正激动人心之处,是非连续性飞跃。经济当中绝大部分活动都是连续性的东西。但经济时代要有重大转变,要有大的看头,关键还是要有非连续的飞跃。这个飞跃就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原料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或者开辟出新的市场,找到一整套搞经济的新办法。离开创新的冲击,经济难免平庸,顶多人口规模随着经济总量一起变大,但人均水平始终没有得到持续提高。

  

  熊彼特还有一个看法,经济增长是人的活动,总会有波动。当然,对长波、短波周期的估计,今天看来划分得过于机械。不过经济总有波动,这点发现屹立不倒。像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惯性继续高速,一旦遭遇下行压力,真叫上山容易下山难。因为高速增长时期的惯性延滞下来。比如高速增长时大家竞相用人,人工工资就升高;大家竞相拿地,地价就升高。总之争用资源的程度越激烈,资源价格就升得越猛。但是到了经济下行,并不是所有指标同时都下行。现在不少企业日子难过,是因为他们产品的卖价下去了,但企业成本并没有马上相应掉下去。成本高企,卖价下跌,挤在中间,怎么生存?

  靠创新突围。

  经济逻辑是,同样的成本,生产不同的产品,含义就不一样。用老办法生产老款式产品,成本不堪负担。但加上创新,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成本负担就轻了。乔布斯用的那些工程师不会便宜,为什么用得起?不但用得起,还有大把利润可赚。靠什么?就是靠创新消化成本。华为也一样,主动给新进入员工加薪。人家一样有成本压力,为什么能负担?靠创新的产品不断保持竞争力。

  当然,创新风险非常高。像今天我们看得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以及过去各个年代企业家脑子里冒出来的新主意,到底哪一款最后在市场上能站得住,恐怕上帝也不知道。为此,要有一个合适的体制来完成艰巨的筛选任务。现在大家都明白,这个体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最大限度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体制,是最大限度由消费者来挑选产品的体制,也是保护企业家发挥创新职能的体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管你是什么出处,也不管你是几零后,有个“想法”就可以试一把。别人不信,自己信不信?有没有本事说服形形色色的投资人支持你来试一试?创意变产品,产品进入竞争的市场经受检验,适者生存。现在看,实现温饱以后,要对付极不确定的经济变化之波,只能靠这一套。我对此的理解,就是搭一个平台,招呼天下英雄好汉,把连续过程当中可能产生飞跃的创意,从想法变成商业计划,变成产品和服务,然后拿到市场上接受检验。

  由于创新风险极高,所以非有大奖不可。大家看阿里巴巴上市,天下多少年轻人就不睡觉了?没有一个超级大奖,所动员的资源终究有限。道理在于,“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能只看到那几位成功者,一将功成,要赔进去不知多少英雄。平均说来,创新“利润”并没有那么高。激励更多潜在企业家、创业家进入,在竞争中提升品质、降低成本,最后好处还是会外溢的,让全体消费者与全社会受益。当然,中大奖的首富,能多投身公益,那就更好。

本文节选自《突围集:寻找改革新动力》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