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1.4%,环比上涨0.1%;1-7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4%。7月份, PPI同比上涨5.5%,连续3个月持平,环比上涨0.2%;1-7月平均,PPI同比上涨6.4%。
从这些数据看,不管是CPI还是PPI都比较平稳。以CPI为例,食品价格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受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和区域性强降水影响,鲜菜价格连降5个月后上涨7.0%;高温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储运成本提高,鸡蛋价格上涨4.0%。时令水果大量上市,鲜果价格下跌9.2%;猪肉消费进入淡季,价格下降0.7%。暑期旅游出行人数增多,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分别上涨10.5%和6.1%。这些都是季节因素造成的意料之中的影响。
7月份,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产品价格上涨,比上月增加9个。从主要行业看,环比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上涨2.7%和1.5%,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个百分点;环比降幅收窄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0.1%。可以看出,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仍在持续。
市场对7月数据的兴趣似乎不大,因为进入8月以来,资本市场开始热炒“周期股”,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周期”,而支持这一论断的依据之一,就是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比如钢铁。与此同时,中国宏观经济一些数据也出乎意料的好,进一步支撑“新周期”论。
中国政府自去年开始采取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在供需已经出现紧张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继续增强,给市场制造了资源品价格会继续上涨的预期。这种做法今年在各个领域继续加强,进而影响了全球金属价格。
以钢铁价格为例,截止到8月7日,全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比年初上涨14.9%,比去年同期上涨51.9%。目前看,价格继续上涨的概率依然很大。进入8月以后,美国钢铁价格达到了三年内的最高点,中国去产能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6月底以来,削减产能的计划以及要求减少金属废料进口的消息共同推动铜价上涨了7%,推动铁矿石价格上涨了20%以上。与此同时,山东发改委责令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和信发集团7月底前关停违规电解铝产能321万吨。新疆昌吉州政府停止了3家违规在建的200万吨电解铝项目,内蒙古、福建等电解铝产能较大的省区此前也关停了一些违规产能。这导致电解铝的价格也在上涨。
进入8月之后,全国生猪均价也持续快速上涨,均价周环比上涨3%以上。今年春节后猪肉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根据商务部监测,上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22.6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2%。但目前,生猪市场供需格局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认为“猪周期”可能即将来临,8月7日,A股猪肉指数大涨6.20%,创两年来最大单日涨幅。猪肉价格的反弹无疑会对CPI构成巨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借政策效应进行炒作,可能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泡沫,成为继2015年股市泡沫、2016年楼市泡沫之后,又一个威胁经济稳定运行的破坏性因素。现在,持续的去产能与环保核查工作的加强,共同作用于市场后,或许对上游行业形成临时性的解困,但对下游而言,则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在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的背景下,价格很难再向下游传导。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价格的不稳定将对实体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上游主要是国有部门,而下游主要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部门,价格上涨尽管会暂时解决上游的困境,但将会长久地影响下游制造业的投资判断。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对实体经济投资意愿构成冲击,在成本大幅上涨之后压力重重的背景下,如果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无疑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