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口马路下面的“世界”之一:为何修建地下管廊

管廊建设重在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现象,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图为海口创新的“双层四仓”管廊。 王子谦 摄

  中新网海口8月10日电 (记者 王子谦)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带给人们越来越便利的生活,在城市脚下的广阔空间,也在进行着重大变革——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延伸,“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现象将逐步消除,人们将更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将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延长管线使用寿命、改善城市形象等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的发展不再只重“面子”,也重“里子”。

  海口在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的建设期中,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43.24公里,计划投资38.47亿元。图为航拍海口椰海大道管廊建设现场。 钟欣 摄

  当前,全国正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中新网记者在国家首批试点城市——海口市通过实地调研,对城市地下管廊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流程进行采访,对地下“生命线”有了深入了解。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以综合管廊的方式敷设各类管线,实现管线集约、高效、安全的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从25个试点城市拓展开来,建设总长度从不足100公里拓展到3000多公里。

  海口地下管廊试点始于2015年,是年1月财政部和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4月海口成为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在未来三年每年获得4亿元专项资金补助。

  有效促进管廊市场化运作,海口市于2015年9月成立海口市地下综合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全市地下管廊项目的整体建设、管理、运营作用。

  海口市地下综合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俊刚介绍,该公司采用股权结构多元化、运作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市政府主导发起,海口水务、民生燃气等管线单位共同参与,组建实施主体,承担试点项目以及未来管廊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的职能。

  王俊刚说,按照试点实施方案,海口市本着“因地制宜、适当超前、区域成网、干支相连、全面系统、落地性强、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进行示范项目建设,以“高起点规划、新老区统筹、全管线入廊、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思路,将在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的建设期中,将在西海岸、美安、新海港、江东、椰海等片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43.24公里,计划投资38.47亿元。

  王俊刚介绍,海口管廊建设科学有序,特点鲜明,统筹新老区建设,做到了“新区不欠账,老区快补上”。根据规划,海口市将在新区全面推进管廊成网的同时,在老城区结合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等工程推进管廊落地。在建设上,海口管廊既有双层四仓64平米的大断面管廊,也有断面面积仅为3.55平米的经济型缆线管廊;既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入廊,也按照需求在全国首先进行燃气单仓建设。

  据了解,截至2017年上半年,海口管廊试点项目43.5公里已全部开工,已建成廊体27公里,完成投资33亿元,实现电力、通信、燃气、供水、污水等五大类管线入廊。

  海口地下管廊建设近两年来,获得住建部、专业机构、国内其他城市的高度好评。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说,海口管廊建设时间短但见效明显,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悉,海口在管廊建设中采用的PPP模式,建设规模、进度、技术创新,也引领全国管廊建设的未来趋势,如燃气管线入廊、“U型敞口盾构+预制装配”的施工技术、“双层四仓”管廊等,均为全国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经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刘广奇建议,海口把综合管廊建设作为支撑城市远期发展的措施,要结合城市双修,让管廊发挥效益。

  作者:王子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