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看天津:幽暗的光,一个人的啤酒烤串……

  回京后的几天,开始着手上月末一路向东的所有内容,第一站天津,我在这儿逗留了三天,海河外滩、大沽口炮台、天津历史博物馆、第五大道、意大利风情街......

  本篇文章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本人认为相对印象深刻并具有代表意义的内容与大家分享,意大利风情街其实就是酒吧一条街,跟北京的三里臀差不离,老外很多、洋餐很多、价格很贵、味道极其一般,海河外滩作为一个免费的公园对外开放,较上海外滩相差甚远,在这儿就不一一赘述......

(滨海港口)

  熟悉天津历史的人都知道,天津的发达是近一百多年内的事儿,它因漕运而兴,也因漕运而屡遭不测,在伟大的慈禧老佛爷的英明领导之下,整个清政府上下一心、全力以贪,造就了连同广州、厦门、上海、天津在内的几十个沿海及内陆城市“一片祥和”的殖民地情形,打这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了我大中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天津城作为京畿海防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因近代海运的发展而变得尤为重要,各国领事馆在这儿遍地开花,大沽口失守,天津沦陷,继而八国联军住进了紫禁城……

(大沽口博物馆)

  说起八国联军,我倒是想到了一个爱国妓女赛金花,说起赛金花,她应该算是近代史中为数不多榜上有名的女人之一了。这个妓女出身、曾做过外交大臣的夫人并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美人”、力挺维新派、劝阻瓦德西减少杀戮的“议和人臣赛二爷”,虽然晚景凄凉,但历史会永远对她铭记......

  抚摸着大沽口炮台斑驳的痕迹,目视着一行行触目惊心的照片剪影,历史的那把刀仿佛又重新挥舞,小白楼附近幽深洋气的独栋别墅在昏黄的灯光照射下,呈现出异常沧桑的时代感......

  夜色把天津修改成了另一个城市,入夜后潜入天津,竟有一种入梦的感觉,才晚上八点,街道上几乎没什么人了,我一个人缓慢的走着,解放北路两侧整齐排列着有名有姓的房子,我没找到他们说的那个西洋钟,这是我来到天津的第二天......

(夕阳下的西开教堂)

  路上零星有车辆经过,那些乘着豪华轿车的人在一个很高级的西洋古堡式的饭店钱停下,戴着雪白手套的侍者一脸恭敬的为他们打开车门,整条街只有这儿还灯火通明,这突然让我有一种错觉,仿佛一下子回到百年之前,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清末民初......

  然而,他们的身影只在我眼前晃了一下,就消失不见了,视野里只剩下空荡荡的旋转门还惯性的转动着......

  冯骥才写到:“一百年来,天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入口’,一个是传统入口——从三岔口下船,举足就迈入了北方平原那种彼此大同小异的老文化里,另一个是近代入口——由老龙头车站下车,一过金刚桥,满眼的外来建筑,突兀奇异,恍如异国,这边是天津最具特色、最夺目的文化风光了。”

  

  (西开教堂内景)

  的确,船舶与火车是最能代表两种文明意象的了,一个缓慢而心不在焉,一个则迅猛刻不容缓,而与他们连接的,便是这传统的巷子和这群夕阳风景了......

  如今,解放北路已成为重点保护,而那些百岁高龄的老洋房们业已斑驳凋零:剪影的石头放弃抵抗、明亮的窗子开始剥落、漂亮的雕花七零八落、结实的屋顶杂草丛生,城市改造令这些老房子们风雨飘摇,也不知下次再来时还能否相见......

  入夜后的马场道十分清冷,只有零星的酒馆营业,随手要了瓶啤酒坐在室外,百无聊赖的听着当地人一口天津味儿的吹牛逼扯闲篇儿,竟乐的笑出声儿来,就连出租司机也说“姐姐(此处为jiejie二声),您要是来天(tian此处为四声),全城人给您说(shuo此处为三声)”……

(小洋楼夜景)

  路边有个小店经营啤酒烤串,因为是一个人,所以点的不多,一瓶啤酒,二十个烤串,就在街边支个马扎儿坐着……

  小店老板端过来烤串儿的时候,一共是22个,我以为自己点错了,回头去问……

  “您是点了22个,这俩是送您的,您慢慢儿吃”,老板说罢,低头继续忙了……

  敬语随时挂在嘴边,待人接物不急躁很热情,这是我对天津最深的印象……

  也不知道,他们的礼貌有没有什么历史根源?

  难不成因为天津是住了太多达官显贵和洋人买办,老百姓们“被迫”训练出来的?

(马场道的啤酒烤串)

  安静的街道,昏黄的路灯,少得可怜的路人和疾驰而过的车辆,组成了我眼前所有的画面,清冷干燥的风吹得人十分舒服,不远处的酒馆儿还是那么热闹,与这儿形成了鲜明对比......

  是呵,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之处,北京城在传统的胡同和飞速发达的高楼大厦中逐渐发展,而面对过度发情的世俗世界,天津城和它的老洋房也内敛而克制的保持风骨,面对世事的迁徙巨变,他们选择沉默......

  老实说,我从未见过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洋房聚集在同一城市,对我而言,每一座老房子的存在都像是一个故事,这是一场华丽的盛宴,据说,在它没成为小洋楼住宅区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凉的芦苇荡子,没这么多人,也没这么多的事儿......

  (溥仪故居)

  临走的时候,青旅的老板娘推荐我去桂顺斋老店买些点心带回去,她还说,如果我去了,会觉得很有趣......

  的确,这年头,像他们这样坚持传统的铺子,还真不多见了,坚持算盘结账、坚持用油纸包点心的古老传统令我眼前一亮,年轻的女售货员娴熟的打着算盘、一脸专注的包着点心,白发苍苍的老者一口一个jiejie(二声)的称呼声异常亲切,热情的大妈为我做义务解说,这里是天津,缓慢却不乏人情味儿的天津......

  半斤绿豆糕、一斤槽子糕,再来二斤桃酥,一共59.5,算盘打的噼啪做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