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诗人的情怀:唐诗中最多情的离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人间“生离死别”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题目!“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别是一般”的“滋味”,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六朝的江淹,有感于人生很难幸免的这种悲剧性体验,写下了千秋传诵的《别赋》。古来送别诗究竟有多少?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称:“不计其数。”仅《唐诗三百首》中,送别诗就有三十首,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写此类诗的,不仅有岑参、温庭筠等名家,还有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很多送别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名句,至今广为流传,被广泛运用。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两行诗是写: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作者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诗人还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蜡烛的烛芯,想必和人一样心有所感,也为二人的离別而伤心难过,不断滴下烛泪,一直流到天明。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和深爱之人离别,心中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竟无语凝噎。情到极处反冷漠,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两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

  前面几首送别诗情调低沉、忧伤,黯然消魂,这在许多唐代送别诗中占有大多数。但也有一些一反悲伤的风格,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充满昂扬豪迈的精神,下面再来看几首豪放一些的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之先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以前的送别诗,几乎都表现出一种“黯然消魂”的悲愁之情,王勃这一首却写得豁达豪爽,积极乐观,为传统送别诗拓出新境。特别是这一联,从眼前的送别情景中推开一步,说:四海之内只要有自己的知音,纵然彼此相隔天涯也如同在近邻。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知心朋友同在四海之内,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邻,隐含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形象精炼,意气风发,成为千古名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