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丨香火汇龙,彩练腾空——韶关南雄香火龙

  

  民间艺术

浑身金光闪闪的龙身在夜幕中狂舞,上下翻腾、左右旋转,点点燃香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在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南雄,留存着这样一种舞龙形式——香火龙。

  2010年,韶关南雄香火龙在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雄香火龙以其独特的造型,充分体现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是岭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粤北乡村的民俗奇葩

  南雄香火龙是当地村民每逢春节的初二到元宵节都要组织的舞龙活动,当地人称“闹春”。其发源于南雄市百顺镇白竹片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舞动的香火龙

  相传康熙年间,百顺一带大旱,蝗虫肆虐,瘟疫流行。一天,村中一老人梦见村边响水塘飞起二条金龙四处游走,所到之处灾害尽除。第二天,老人将梦中所见告诉村里人,并带村民去响水塘察看,发现那里堆着两堆干稻草。受此启发,老人便倡导村民以稻草扎成两条草龙,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燃香,让村里身强力壮的青年打着香火龙在村里各处游走,以示驱灾祈福之意。果然经此一闹,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疫害尽消。从此,每年村里便有舞香火龙之举,并传承至今。经历史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舞龙艺术特征沿袭至今。

  每年元宵佳节或其它重大庆典活动期间,该村的香火龙都会隆重登场,舞动腾跃。扎制和舞龙技艺代代相传,目前,该村青壮年都能熟练操作,因此,该村也被乡里誉为“火龙”村。

  

  令人叹为观止的流光溢彩

  香火龙的骨架用竹篾和树丫扎成,龙身以稻草扎制。首先,用砍刀破开一条条竹篾扎成龙的骨架,然后用精选稻草去尾后放在水中浸泡一天一夜晒干扎成龙身。香火龙有“公龙”“母龙”之分,公龙体长9.9米,母龙体长约9米,每条龙重约29千克,有“地久天长”之寓意。

  

  香火龙制作

  舞龙时,须引球一人,舞公龙7人,舞母龙7人,乐队7至8人,全队约25人。香火龙在夜间表演,表演前分别插入点燃的香火一千多根,插香完毕,龙身似星光闪耀,香火缭绕。表演时,由一位站在中央的老者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双龙出场,舞龙者双手举着火龙,脚下踩着“龙、虾”步法,时而“双龙戏珠”“跳跃龙门”;时而又“双龙出海”“游云四海”,场面颇为壮观热烈。高潮时两条火龙在空中快速地飞舞盘旋,点点燃香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夜幕中,只见香火不见人,蔚为壮观。

  

  点香

  

  男女老少齐上阵

  香火点燃之后,需要大家合力将其插在草龙之上,给香火龙“摆造型”。这看似简单,实际是个很费力的工作。龙头龙尾要做得生动、活灵活现,龙身不能扭曲,要保证香火位置和方向的一致性。草龙扎得很紧,需要用力才能将香插入。数十个人配合,又要保证香火数量、同时确保其安全性,确实不是件易事。

  

  香火龙表演中

  

  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传承中发展

  傅敬贵和曾宪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香火龙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都完整地掌握香火龙的扎制方法和舞龙技艺,并曾担任舞龙教头和舞龙头的角色。

  2010年,香火龙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无论是传承人,还是当地村民,都感到非常高兴与荣幸。在南雄香火龙的传承中,两位传承人不遗余力地培养弟子,对香火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如今,香火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征服了无数观众,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

  

  香火龙巡游展演

香火龙表演欢快、热烈、健康向上,是南雄历年民间艺术表演的传统保留节目。尽管如此,如何能够把香火龙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不仅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群体的自觉传承。

  今日文木君

  

文&图丨何烨敏

  想成为文木的一员吗?赶紧把简历砸到HR@wenmu.com.cn吧!

  文木微信号:gzwenmu

  联系电话:020-84115433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