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火档”——相声名家于宝林、冯宝华

  台上的演出,磁石般的吸引住了全场上千观众的眼神。但听得"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那浓重的脑后音、清晰有力的吐字、醇厚的韵味,可说是地道的裘派。是京剧"裘派"专场演出吗?非也!这是原"天津市实验曲艺团"相声演员于宝林、冯宝华合说的相声《铡美案》。
  于宝林学唱裘派花脸唱腔极富功力,嗓音高亢、字正腔圆,颇受观众欢迎。他时常接到观众的来信,特别要求他演出《铡美案》、《学唱姚期》等节目。一九六零年他在北京演出时,深得当时北京京剧界的瞩目。裘盛戎、马富禄、马长礼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曾亲临观摩,并与他亲切座谈。
  于宝林除了善学京剧裘派,对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方言、叫卖声,不同人物的语调、动作,也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刘巧儿与窦尔敦》、《赤桑镇》、《学电台》、《哭四出》、《丑态百出》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于宝林的艺术特长。
  俗语说:"业精于勤",于宝林的艺术之所以能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与他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他一九二一年生于天津,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没有毕业就做了书场的服务员。在耳濡目染中,逐渐熟悉、理解了评书及相声艺术,对相声尤为喜爱。十七岁时,他拜张振圻为师学相声,同时拜张阔峰为师学评书,一边学习一边演出,互有借鉴,颇为火炽。从十九岁开始,专门从事相声演出,先与焦国臣(艺名儿:"小金牙")搭伙,在北京东安市场演出。后与李润杰、王占荣在天津"新三不管"等处撂地。二十二岁时,拜评书、相声前辈马轸华(亦名马寿延)为师,在天津谦德庄、河东地道外等处演出,声誉鹊起。二十六岁以后入天津南市"连兴茶社"献艺,先后与郭全宝、高凤山、冯宝华搭伴。在对口相声中经过刻苦钻研,逗、捧均有特色,颇受观众喜爱。
  "给他整份儿!"
  一九四七年,二十六岁的于宝林来到天津相声大本营"连兴茶社"献艺。这里由老艺人尹寿山"掌穴"(主持业务),演员有阎笑儒、耿宝林、史文翰、郭全宝、于佑福、尹笑声等。每日中午开场后,轮换演出,倒替吃饭,要到夜间十一时才散场。
  于宝林初到"连兴"时挣"七厘"(即整份儿的十分之七);当时,他已拥有一部分观众。他的《卖布头》、《戏迷》、《杂学唱》等节目尤为观众赏识。有一天,尹寿山等应邀去"登瀛楼"吃晚饭,临行时嘱托于宝林:"你使单口,尽量把人拢住。"于宝林深知这是对他业务上的考试,因先后在这里说过单口的有老艺人吉评三、马德禄、赵佩茹、刘宝瑞等,如果份量差,很难要下来听众的耳音。而这次演出又很关键,万一演砸了,自己在"连兴"的位置就不易坐稳。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一位职工请教:"我使什么好?"对方思索了一下说:"使大伙儿没听过的"。一句话点醒了于宝林,如果演以上几位常演的《君臣斗》、《解学士》、《马寿出世》、《张双喜》等,准使不过人家,观众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就不易信服自己。于是决定演《还珠花》,开始十分钟一段,后来就五、六分钟一段,观众越聚越多,座无虚席。十段过去之后,尹寿山等回来了。剧场里异常火爆,欲罢不能,于宝林就坚持说完全部内容才去吃饭,观众仍要求他翌日还说单口。到散场后分钱时,尹寿山满意地说:"给于宝林整份儿"。从此他便结束了"七厘"的待遇,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得遇名师
  于宝林在"连兴"站稳之后,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对马氏相声的稳健、谐趣表演十分赞赏。当时,主持"连兴"业务的尹寿山正是马德禄的弟子,因此,尹寿山曾向于宝林代传马氏技艺。马德禄先生之子--马桂元、马三立以及侄儿马四立的表演,对于宝林也有很多启示和深刻影响。于宝林象蜜蜂采花粉一样博采众家之长,艺术上大有长进。及至天津解放前夕,已成为"连兴"的中坚力量。虽是如此,他对马氏艺术的向往有增无减。
  一九五四年初夏,北京曲艺三团到天津和平路世界商场楼上的华林戏院演出相声大会,演员有高德明、孙宝才、高凤山、王世臣等。于宝林常到这里串门儿,交流技艺,沟通感情,大家都夸他谦虚好学。
  一天上午,京津相声演员聚在一起听张寿臣先生讲课。刚讲完,高德明先生跑上台:"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借今天这个机会,于宝林拜马三立为老师,现在行鞠躬礼……"。当时,演员们簇拥着马三立先生上台,于宝林如愿以偿地入了马氏门槛。
  三十年寒暑
  解放以后,于宝林参加了以孙书筠为主的"群声曲艺社",并与郭全宝去上海演出。回津后,参加了和平区相声队,成为"攒底"演员。一九六零年,与冯宝华一起调至河北省曲艺团。除演出外,还兼作辅导工作,曾在河北省曲艺学校任教。一九六二年,省曲校撤销,他二人奉调回津,参加了南开区曲艺团。粉碎"四人帮"之后,参加天津实验曲艺团。
  从以上的经历中,我们仿佛听到于宝林三十多年来在艺术道路上的脚步声。多年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了他细致传神、声情兼备、吐字清晰悦耳的艺术风格。他除了对口相声中捧逗独具特色外,还善演单口,在发扬马氏相声流派上尤为尽心竭力。他学习马氏艺术,并不生硬模仿,而是结合自身条件,注意吸收老师艺术上的优长,正如他所说的:"老师的幽默感和火候我是学不到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好学不倦。
  他的搭档
  他的搭档冯宝华,是著名古典戏法艺人冯书田之子。自幼随马三立之兄马桂元学艺,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底子。
  三十年代初期,冯宝华才十二岁,在严父的督促下,放下书包到天津东兴市场"相声大会"学艺,马桂元对他要求很严,时常叫他十遍二十遍地复诵一句台词,冯宝华累得浑身是汗,马桂元仍然摇头说不行。严格的要求和全力督促,使冯宝华横下一条心向相声领域进军,终于在十八岁时崭露头角。他曾去济南、南京等地演出。冯宝华善演文哏、贯口等节目,马氏代表节目《文章会》、《对对子》、《吃元宵》等,他演来均得心应手。
  冯宝华熟谙马氏相声风格,捧逗俱佳,四十年代后期,与于宝林合作时,才改为专门捧哏。冯宝华基本功扎实,对业务认真负责。他与于宝林互相磋商编演过不少新节目,而且捧得严丝合缝,效果异常火爆火炽,被大家誉为富有特色的"火档"相声。

  精心遴选,每日推送,欢迎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长城曲艺网”,更多精彩,不见不散。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