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依靠文化本身的涵容力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

  

  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来源:元浦说文 微信号:jinyuanpu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密集制定出台了一批支持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内容涵盖了鼓励文化金融、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等方面,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就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金元浦教授金元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国内发展状况来看,尽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文化产业仍旧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从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角度来看,当前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认识存在误区,在今后的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我国要更好地融入或渗入中国元素,依靠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涵容力影响力,重新塑造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我国文化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

  经过十多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前文化产业处于低级产业形态的状况有所改变,各地也都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所以当前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文化产业仍处在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

  第一,过去我国的文化产业都是自上而下的,整体的发展是根据国家发展趋势,由国家、政府、党来推动的,缺乏自下而上的市场内生发展的动力,这导致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限制了文化消费的增张,而文化消费不足又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补足消费短板。

  第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都是以旅游为龙头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在较为初级的产业层次上发展文化产业。虽然从量的角度来看,旅游景区遍地开花,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从经济总量来看,文化产业对当地整体的产业带动仍旧较弱。当前文化产业正处在需要自身升级换代的关键历史时期,要突破原有文化产业的初级层次,向更高级层次发展。

  以创意、互联网、移动网为代表的,以现代高科技技术高科技引领的新业态,新的经过更高层次的市场化和金融运作的产业形态将迅速崛起,这些都将是未来文化产业中的主力军、领军行业。

  第三,过去文化产业的运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办”产业,十八届三中全指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希望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走向由市场主导而非政府主导的文化发展道路。政府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文化市场主体在稳中求进,进一步走向市场化,向需求带动转变。

  第四,过去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以政府拨款为主。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各类市场化的融资方式逐渐出现。3月底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支持文化产业融资。新的政策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对金融运营的强烈需求。现在从整个文化产业来看,兼并重组、海外发展等对文化贸易都显现出新需求,在所有制方面有上市、入股等多种方式,更加明确地显示出金融运营的力量。

  第五,国务院发文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也说明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确遇到了瓶颈,亟待解决。文化贸易在过去的发展中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现在进入新的转折时期,国内要通过文化贸易进一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如在洛杉矶等海外发展,国内目前至少有五六家企业要在那里建文化产业园区,此外还将会在美国其他地区、欧洲等地建园区。

  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真正“管好”而不是去“做”

  今后要发展好文化产业,政府要真正的“管好”而不是去“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要管好文化产业,但这里说的“管好”不是替代,直接去做。从管的角度来看,“管好”就是要建立更好的制度,创造宏观的、整体的优惠环境。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的文件,都是在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引导和帮助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在“管”和“办”中间政府这次选择了“管”。另外“管”是指要靠制度,靠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措施,从税收优惠、搭建平台等角度,给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让政府“身先士卒”,到产业一线去办企业。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文化消费力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家庭教育投资、住房投资、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制度尚不完善,文化消费的经济支付能力薄弱。此外,我们普遍把文化消费看作是软消费,可有可无,文化消费很难形成必要消费、固定消费,更难成为充分消费,多方原因致使我国文化消费力严重不足。当然,随着80后、90后的新生消费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冲动已经和过去远远不同了。今后应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不断提高我国整体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能力。

  依靠文化本身的涵容力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应看到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在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在今后的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中国元素,重塑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长期以来,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存在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中国文化中只有最老的、古典的东西,如今天西方人还会问中国人是否依然留着长辫子;第二个误区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建成了一个经济巨人、暴发户的中国形象;一个在经济上日益爆发、崛起的经济怪物形象;一个汗水大国、鞋子大国、帽子大国的形象,这个误区也要改变。

  中国文化产业要“走出去”,要做以下几方面考量:

  中国文化要变成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在传播过程中,应将中国元素转换成符合西方人文化审美的文化产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便于文化传播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从飞速发展的现实看,中国不仅要用最好的内容产品走出去,更要摸清国际上最新最大的需求,在多元化需求中厘清最大最重要的需求,用当下风靡的服务类体验类内容产品走出去

  在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发展过程中,不光要体现传统文化,还要有适应当代发展的态势。文化对外传播要适应社会发展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互联网、移动网等新业态,只有充分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通过文化创新产生的文化产品其文化折扣就会更小,也更具有现代意义。

  在对外传播中国传统元素时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种强力的、深沉的方式走向世界。文化产业以市场运营的方式会更容易被接受,不要有过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更多地依靠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涵容力,总体上以亲和的、娱乐的、休闲的、生活的方式走向世界,可能会更有自身的魅力。

  通过文化对外贸易的窗口,重新塑造中国形象,塑造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全新的、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形象。

  zgciccip.com

  

  13701197287 15801092778

  

  

  13801296470 18600953917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