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黄平岩门司:四个独具特色的唯一性, 蕴藏着较大的旅游价值

  黄平岩门司:四个独具特色的唯一性, 蕴藏着较大的旅游价值

  清水江,一条美丽的江,一条载满故事的江。江边散落一个苗族聚居的行政村岩门司。在岩门司村留下了浦江、红岩堡、岩门司、马海等四个在黄平唯一、在贵州少有独有个性特色的苗族村寨,交通便捷后,蕴藏着潜力较大的旅游价值。

  1

  浦 江

  

  浦江是黄平县苗族芦笙的唯一产地,“最响浦江笙”苗族酒歌中出现频率很多的诗句,可见其芦笙制作历史悠久,质量远扬。浦江因芦笙成了黄平、施秉、台江、凯里等地知名的地方。

  《黄平县志》记载:浦江位于谷陇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3公里,寨前就是清水江,与台江冷西村隔江相望,南去500多米是黄平县海拔最低点镰刀湾。

  浦江背靠大山,大山凹处一洼良田,白鹤寻食,盘旋其间,涓涓小溪穿过田坝,在聚拢的箕口垂直面下,形成一个跌宕的小瀑布,三跌五撞,叮咚落到寨子边,穿过龙家石拱桥,注入清水江。

  清水江边的浦江,与江中鱼船互为点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上游不远处红岩堡象十几层楼高伫立江中把水塞住,让喘急的江水折了个弯,放慢了速度,缓缓来到浦江,似停滞不前,似静止不动,正好方便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为来往的渔船提供泊位,为洗菜浣纱的妇女提供场所。

  

  到浦江,理所应当是看芦笙制作。看芦笙制作得平心静气,不能走马观花,要细细的看,慢慢的品,方领略个中滋味。芦笙工匠是个值得尊重的人,综合素质较高,既是木工,又是铁匠,还要掌握漆工技术,同时又要懂音律,否则音阶音质是调不准的,怎能受人青睐呢?

看芦笙制作,要知道芦笙斗、芦笙吹口、簧片等这几个名词。

芦笙斗是芦笙的储气设备,用材是山上多年生的优质杉木,“请”到家自然阴干制成模型后,用特制凿具将其掏空象葫芦备用,工艺非木工不能胜任。

芦笙吹口是用樱桃树皮绑缚,樱桃树皮采剥是选季节的,剥好后用最外一层,完工后还要用鸡毛粘漆轻轻刷过,刷过了起壳,刷少了不透亮,这其中自有其科学道理。

簧片是芦笙发音的重要要素,在发出声音的过程中,簧片发生了极大的震动,簧片的好坏影响到芦笙的质量乃至使用寿命,所以簧片的选材大都是敲打多年的旧铜鼓,经过高温锻炼成铜片,然后手工削薄满足要求,这是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没有标准,全靠手感和耳感,这不是一般铁匠所能及的生计。

制作芦笙是不用一钉一铆的,衔接处又必须密不透气,漏气则影响音质。密封材料相当讲究,用的是石灰捣融的粘料。舂捣石灰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舂碓中加入桐油不断翻捣,一个早上也就舂成500克左右。成品用手触摸,很有橡皮泥的感觉,但更象刚出槽的糍粑,弹性十足,没有耐心和专注的功夫是不能完成这一道枯燥工序的。

对于芦笙制作,师傅都具有苗族特有的工匠精神,每一把芦笙都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一辈子专注芦笙制作,享受传统工艺的制作记忆。对芦笙工匠来说,制作芦笙的目的是为获取经济效益,但出售芦笙更象出嫁闺女,依依不舍。交接当天,工匠将芦笙重新整理,调整音质,校正音阶,系牢音筒,密封接口,补足漆料,交代使用方法,叮嘱珍惜爱护,这才送出门外,很象慈母与出阁爱女之情感。之后,每逢芦笙会期,工匠都要身背工具去观看自己出售的芦笙,发现芦笙手在吹奏中有音质不佳的,待吹奏中途休息时间,立即予以调试,有点象现代的“售后服务”,这不能不说是工匠精神之所在。

看了芦笙制作,傍晚临江望水,思忖到底是浦江择缓而居或是江水为民而缓?这也是相互依存的,民因江而活,江因民而靓。坐上摇橹老人的渔船,听老人诉说浦江码头的辉煌历史,从浦江上可到麻江下司、重安商市,下可到洪江、入洞庭湖,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浦江可是相当于现在的高速路上服务区,因江水平缓,是个来往船只泊船的首选码头,农闲季节,笙歌阵阵,好不热闹。

  2

  红岩堡

  从浦江沿江而上,不到1公里,便是红岩堡。

  

  红岩堡位于清水江边凸起的孤山上,三面临江,一面悬崖,从江边唯一一条独径垂直而上,穿过石拱门,达百来米高耸的喀斯特山顶,凹处便是红岩堡。

  红岩堡是清水江边唯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堡。在红岩堡西南角的崖壁上,完整保留着30多个字的摩崖志记,阴刻繁体字 “黄金门堡”四个大字,接着的两列是“钦定御兴隆卫锦衣卫指挥蒋献书”,落款为“洪武二十四年岁次辛未三月十一日。”明洪武二十四年即是公元1391年,距今有626年的历史。蒋献其人据史志记载,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蒋献“黄金门堡”摩崖志记,足以说明红岩堡的历史和当时“江咽”重要性。

孤山凹处的红岩堡,后倚高山,前阻深江,是当时交通要道清水江上游的咽喉,地势险要。过去堡上建有寨墙,寨墙两端与绝壁衔接,墙中段设石拱门一座,是进出堡上的唯一通道,确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因为是当时水上交通要道的重要军事要地,也可能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献题字的原因,否则,明朝皇帝“红人”怎会到远离皇城的苗疆腹地题写“黄金门堡”。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从“黄金门堡”摩崖中可以佐证红岩堡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堡内鼎盛时期有刘、王、李三姓百余户军民屯居,清咸丰五年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攻克岩门司,攻破红岩堡,堡内驻军、居民大都在此役中战死,残余部分逃亡。苗族起义失败后,仅刘氏迁回红岩堡,王、李二姓不再回来。现在,登临堡上,惨烈战争阴影犹存,漫步小巷,仍有穿越600多年历史的感觉。

  

  一条独径的红岩堡

  红岩堡,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堡,后来作为岩门土司城的外围军事设施,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是研究古代军事和屯堡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实物依据,更是清代贵州少数民族不屈不挠反抗统治阶级的重要历史见证。

  从江边台阶一步一步攀登红岩古堡,体验古堡人家的江边生活乐趣;亲临古堡人家,寻找600年前辉煌的历史遗迹;在苗族人家歇息,听当地人诉说历史的变迁;登上古堡人家后山,鸟瞰涛涛江水,来一次万丈深渊的洗礼,感受心惊肉跳的刺激。

  3

  岩门司

  在红岩堡“黄金门堡”摩崖岩脚沙洲,乘舟逆流,一路观纤夫水路,赏白鹤戏水,听“鬼市(见链接)”神奇,注目“鱼井”油鱼,不觉船靠岩门司码头了,这是清水江上唯一的长官司。

  岩门司坐落红岩堡上游约3公里,1982年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岩门司,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二十五史》清史稿列传三百二十四载明:“岩门长官司,在州东北。明成化六年,何清以征苗有功,授凯里安抚司左副长官。万历四十二年,改属黄平州。传至何仕洪,清顺治十五年,归附,改授岩门长官司,世袭。”

  岩门司“城垣呈平面三角形,城垣以青石精砌,周长1633米,高3.33米,垛高1.33米,厚2.67米。墙墁以料石,上下安砌墙垛。设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北面靠山,城墙顺山势延伸而上,于高险处构筑炮台3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靠江还建设有水关2座”。

  传说岩门司当时的土司衙门强制过往的船只必须先运来一船青石方可通航。修筑如此规模的城垣,仅靠过往船只献石,当年航运之繁华可想而知。城垣临江而建,工程难度极大,然而建筑工艺十分精湛。当初,此城的修建汇集了湖、广两地的能工巧匠,以糯米、桐油、石灰熬浆粘接,建筑结构十分坚固。

  

  《黄平县志》记载:清代,城内有土司衙门、岩门讯把总和黄平卫千总署。咸同苗族农民起义,曾将北城列为首批攻占的三城之一。张秀眉攻克台拱城后,又亲自指挥义军巧取此城。岩门司城垣已历经200余年,木构建筑早已倾圮。1972年拆取城石修整河道,毁城墙107米,南门无存,东门仅余一侧,其余旧貌依存。”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岩门司的历史发展历程 。

  由于战争等历史上多方面原因,岩门司的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岩门司修复现已全面启动了。随着贵州省旅游发展的定位,传统村落建设力度加大,岩门司尘封多年的面貌将被揭开。

  岩门司厚重神奇的历史,值得用心感悟,更值得亲身探索。

  4

  马 海

  

  马海,岩门司村最上游的一个自然寨,清水江边周围百来里唯一的传统鱼苗培育天然场所。

  初春,阳光明媚,和风习习,万物生机,槐花怒放。是时,村民们开始上山采集鲤鱼摆蛋的拖地滕“梭”。待春江水暖,种鱼产卵之际,将“梭”铺在水床中,正午这是种鱼产卵之时,悄悄在田坎上观察鲤鱼摆蛋,高峰时群鱼翻腾,田水荡漾,水花四溅,怎能不让人兴奋神怡呢?平静后,鱼卵附满“梭”,条件成熟时转移到两三平米的孵化池。孵化池虽小,但却孕育村民们一春的希望,涓涓清水注入,慢慢小鱼出生了,细如蚕丝的小鱼在孵化池中游弋,自然生长。

  百里之外,山寨稻田开犁了,秧苗定根,“鱼苗喽!-鱼苗喽!-鱼苗喽!”在各村寨响起,那肯定是马海人的声音。山寨的村民围拢来,看着木桶里的鱼苗,听着熟悉的马海声调,沿袭着几十代人的销售方法,以碗为计量单位,5 元一碗或10元一碗,以良心为交易天平,连水带鱼,不计其数。一碗舀下,倒入准备好的小盆,急急的将鱼苗放到早就耙好的田角里,用树枝蔗盖,防止天敌。

  马海村民们销售鱼苗都有约定俗成的方向,大多没有重复,三三两两挑着木桶结队而行,相互照应,走村串户,一般5、6天一个来回。马海的鱼苗有体长肯长、适应性强的特点,春天放的鱼苗,秋天大都可以吃了,所以很受人喜欢。

  

  走进马海,招待客人酸汤鱼是少不了的,马海人煮鱼,往往没有放作料,仅放些河虾,提鲜提香,让鱼更加鲜味,原汁原味,人尝后食欲大开,啧啧称赞。

  马海,家家户户育鱼苗,育鱼苗成了产业,形成了育鱼苗文化。春天,马海是个热闹的季节。白天,阳光普照,伫望鲤鱼摆蛋,暗自欣喜,体验与城市不一样的感觉;傍晚,山坳上飞歌不断,晚归的村汉唱出销售鱼苗后的快乐,挑出一春的希望,挑回一年的收获,家里少妇们藏着特有的期望,去也悦愉,来也悦愉,让人回归自然美;夜晚,蛙声一片,田野灯光点点,村民悠闲给自家鱼池注水,享受寂静的快乐,还人心净的天性。

  岩门司村由浦江制作芦笙、红岩军事石堡、岩门长官司、马海培育鱼苗等四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寨组成,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江边文化,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旅游特色。现在岩门司的交通已经具备,在驴友的心中,早已是户处露营的最优场所,一年四季均有自助游客。

  岩门司便捷的交通,不管从加巴来,或是从大坪来,或是从山凯来,都是平坦的水泥路;不管从凯里旁海来,或是从台江施洞来,水路畅通无阻。未来,岩门司四个“独有特色”的唯一性,优美的江边风光,在政府的引导下,市场无形之手的推波助澜,自然形成旅游热点。

  链 接

  

  鱼井鬼市,在岩门司下游不远处,有个流量很大的水井,每当洪水来袭,油鱼从井中随水流出,故俗称鱼井。清水江涨水,附近的村民便成群结队的来鱼井等待油鱼出井,来个守株待兔,多的时候可以得个百把斤。

  

  在离鱼井100米左右,有一奇特的石乳,象乳头一样生在大石头上面,那是鬼在这里赶场之所,栓船用的。

  更奇怪的是,很多过往船只,只要把船系在石乳之上,半夜莫名其妙的就被解开了,但是呢,船也没有漂走!有的系船上下有别,但是一到早上,船是反着的,连绳子也是反的,不是昨晚自己的系绳样子,上下位置帮你调的莫名其妙,俨然象有人晚上用船之后,再重新系绳子一样。可是,从来‘这些赶场的鬼魂’都不会打扰好人的。

  从那已后,很少再有渔船敢在鱼井住宿捕鱼。奇怪的石乳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始终依旧如一,活脱一个河神在保护着清水江的生灵。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