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键盘还在使用,但是用手机多点触控进行交互的

虽然键盘还在使用,但是用手机多点触控进行交互的次数更高。 智能手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扩展了交互的时间和空间。

试想一下,其实你也可以拿着笔记本电脑连上网络,然后抱着它进行导航或者叫车。但是,我们不会这样做,这样麻烦到难以忍受。因而,这些交互场景是智能手机扩展出来的。

下一步呢?其实很简单,让我们开始大胆想象。

试想一下,你也可以拿着智能手机,点几下,打开Siri(语音助手),然后让Siri帮你在网站上买一块和现在冰箱里一样品牌的牛排。

是的,好像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无比麻烦。Siri有可能不明白你要它做什么?Siri也没有物联网到冰箱,冰箱也还没有能力图像识别出这块牛排是什么品牌,这中间的环节还是要人去填充完成。因而,这些交互场景需要新一代智能事物去创造拓展。

是的,好像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无比麻烦。Siri有可能不明白你要它做什么?Siri也没有物联网到冰箱,冰箱也还没有能力图像识别出这块牛排是什么品牌,这中间的环节还是要人去填充完成。因而,这些交互场景需要新一代智能事物去创造拓展。

它,可能是什么?可能是一个没有键盘,没有触屏,但是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甚至更多模式识别的小东西,它们互相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下一代交互场景。

噢,好吧。看完了上面这一段话,你会有种完全不知所云的感觉。没有关系,这是我们的大胆想象。但是,说不定这个转变会很快到来,所以我们开始遇见类似的事物。

Echo Dot是Amazon(亚马逊)在去年上半年推出的一款语音交互控制设备。它看上去很小巧,你可以一口气买4个,亚马逊会再送你1个。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个,因为它可以放置在很多地方,和家里的很多设备关联。你不需要开启它,它一直开着;你也不需要点击它,它等待你的语音指令。 你只需要说:“ Alexa! ”

你就可以让它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是的,Amazon(亚马逊)目前的主要业务相当于中国的淘宝和京东商城。但是,Amazon从去年开始,陆续推出了很多自家出品的智能硬件,并推出了自家的语音交互系统 Alexa。Echo Dot只是Amazon系列智能硬件中的其中一款,还有Amazon Echo,Fire TV Stick,Amazon Tap。

所有的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采用语音交互优先。

Fire TV Stick,功能上有点像小米盒子。这是配套的遥控器。遥控器第一个按钮就是语言控制唤醒。

Fire TV Stick,功能上有点像小米盒子。这是配套的遥控器。遥控器第一个按钮就是语言控制唤醒。

连专业做店铺的亚马逊都开始这样的布局。专注于搜索和人工智能的Google,在一周前发布了它一系列的产品,宣布了AI First的战略。

Google Assistant已经不知不觉地嵌入到Google的很多应用程序之中,这还仅仅是开始。同样,Siri作为苹果公司的语音助手,虽然一直被“调戏”,但也正在积蓄着更多经验。

From【https://assistant.google.com】

这是一个奇妙的现象,过去使用键盘和触屏,公司之间不会太在意用哪家的键盘和触屏,因为这最多就是质量的细微差异。

而到了语音控制系统进行交互,大公司之间谁也不让谁。因为语音交互系统用哪家,意味着用户的大量信息将被该家公司掌握和锁定,这是巨大的财富和高墙。

同样,以语音识别同等具备同样竞争力的交互方式——图像识别,也具有类似特性。

Google在一周前的发布会上,用一张图表示了目前Google图像识别的能力。不仅能够识别出这张图片上有一列火车,还可以进一步判断出这列火车是黄蓝相间的。

Google在一周前的发布会上,用一张图表示了目前Google图像识别的能力。不仅能够识别出这张图片上有一列火车,还可以进一步判断出这列火车是黄蓝相间的。

同样,Amazon也非常注重图像识别。Amazon的App上的有一个图像识别商品的功能,拿起手机对准某个物体。

比如我对准的是一杯星巴克的咖啡。Amazon可以识别出咖啡,也识别出了星巴克,直接推荐相关产品是否需要购买。这就是图像识别。可以想象,下一步Amazon等该系统成熟之后,肯定会推出类似的小物件,让图像识别无处不在。

支付宝也是如此,经常会通过各种小游戏让用户露脸和刷脸。比如,你转账数额有点高,支付宝就会跳出来让你刷一下脸确认一下。密码照应要输入,只不过多了一步刷脸。这哪里是面部确认,这就是为了更进一步收集图像识别的数据,同时也确认了这张脸最近有没有变化,这张脸到底是谁的。这样的积累自然非常非常重要。

例如,iPhone新系统iOS10的相册里,有一个新功能,自动根据相册里的所有照片进行人脸识别分类。大部分人脸都可以准确归类完成,但是还是有小部分明明是一个人,但是因为光线或是带来个帽子,化了个装的原因没有识别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户手动定义一下。告诉iPhone这是谁的脸!这同样是在让用户一起完善图像识别。

就连很多小程序,也喜欢通过一些小游戏,积累用户图像的数据。比如,“有道翻译官”应用程序,里面有个功能,叫做“识别表情”。这个功能可以快速地识别你的表情是快乐还是忧伤。异曲同工,就是在积累图像识别的经验。

如果我们把机器理解成一个人,它本来就有外放音响,自带嘴巴;如果有了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就意味着它将具备耳朵与眼睛的功能。如果有了这些,那么键盘和触屏交互自然会退出最主要的交互方式。

多点触屏让我们进入信息大爆炸、信息碎片化的场景之中,而下一代以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为核心的交互场景,将让我们进入“信息个性化”,“信息模式化”时代。

“信息个性化”表现在碎片化信息依旧大量存在,只不过会出现更多高频聚类,会有意识地基于某个细分领域反反复复地出现。人与机器的交互将出现更多定式,机器理解复杂意义模块并进行多样整合,形成信息模式化会越来越普遍。

牺牲自己的隐私,换取更多信息个性化的服务,否则没有信息个性化服务的人,连生存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习惯,融入更多信息模式化的框架之中,否则不被信息模式化识别的少数行为和群体将与机器格格不入。如果我们把这个称之为“信息茧”,“作信息茧而自缚”是很舒适的一种状态,恰恰“破信息茧而出”是很艰难的一个过程。

新一代交互方式不会轻易抛弃谁,甚至不需要教,不怎么需要学,你就融入其中,与更多空间和时间互联。困难的不是融入,而是你是否准备好再一次,再一次创造新的可能性!

推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