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如何“拿来”才好

原标题:管理思想如何“拿来”才好

相隔没几天看到了两篇文章,一篇《积分制:助力KPI“减重”》,另一篇《盛大员工积分体系的坍塌:为什么“打怪刷分”在现实里行不通》,这是很有意思的两篇文章,同样的管理方法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第一篇肯定了积分制的正面作用,用商业银行说明并大力提倡,另一篇对则做实了积分制的负面效果,因为采取积分制的企业已经出现很大问题。

企业要不要在绩效管理中引入积分制?其实这仅仅是表面问题,深层次问题在于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管理之术”,对于习惯于“拿来主义”的企业而言祸福未知,谁知道拿来的是“妙药”还是“毒药”?拿对了能“减重”,拿不对则“坍塌”,如何甄别哪些“管理之术”对企业发展与变革有真正价值,这才是探讨问题的意义所在。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从积分制开始。

积分制为什么在企业中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问题不在积分制,而在于企业,因为企业形态不同。企业一直处于进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而不同的企业形态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传统企业而言,通常把绩效管理做成了绩效考核,重点集中在“考核”二字,甚至为“考核”而“考核”,目标是必须要有结果,为了拿出最终的结果,考核标准就必须清清楚楚,因此标准就成为考核最核心的部分,此时积分制就为这样的企业提供依据,清晰且能量化,让考核终于落了地,积分的变化代表了绩效的变动,所有人的考核成绩变得公开和透明,提高了内部公平性,同时使绩效考核变得简单易操作,积分制能在这些企业中找到适合的土壤。

但是互联网公司非传统企业,不宜采取传统管理模式。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有什么本质区别?空间不同,虚拟世界相对封闭,而现实世界则不断开放,空间越开放,意味着变化越频繁,积分制标准设计越明确,越容易让企业管理变得僵化,因此“打怪刷分”可以成为游戏中的基本规则,无规则即无趣味,但在现实中却难把规则制定清晰,因为现实总在变化之中,尤其是互联网行业,这就是盛大积分制最后“坍塌”的原因,积分制在这类企业中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不得不说盛大沉迷网游时间太久,混淆了虚拟和现实这两个空间。

两篇文章中对积分制的两种认知是必然结果,为什么这样说?绩效管理在传统企业中从无到有,是企业管理机制建设的一大进步,即便中国企业把绩效管理做成了绩效考核,其积极作用依然非常明显,缺乏评价标准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只能强调最终结果,而非过程,积分制就成为优化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工具。当摆脱传统企业形态时,管理模式就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阻碍,互联网公司的绩效管理必须建立在能力管理基础(能力素质模型或任职资格管理)之上,强调产生高绩效的过程,而非结果,绩效管理的方向发生改变,逐渐脱离“考核”的含义,而变成一种“评价”,是对人才价值的评价,此时人才价值如何能靠积分体现出来?其结果就会造成积分最高的往往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这岂不是开了组织管理的玩笑?

相同的管理方法,在不同的企业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屡见不鲜,并非管理方法之错,而是企业没有认清自身特点。古今中外管理思想流派众多,管理概念浩如烟海,未来更将层出不穷,一直以来中国企业习惯于左顾右盼,东拼西揍,最后迷失方向的反而是自己,传统企业要想转型成功,先要认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