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技术创新有效改善医患体验!且看市妇儿中心如何实现智慧医院?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广州妇儿中心”)在HIMSS住院和门诊EMRAM 7级的推动下,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下热门技术,并深入结合医院当前医疗流程,医护诊疗、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在技术与业务两者结合下不断创新,针对多学科会诊、医护患协同、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等3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学科联合会诊平台—医生的临床助手

  多学科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诊疗模式广泛普及,但往往因缺乏高效便捷的平台支撑,而难以克服会诊专家资源紧张、效率低下、会诊患者信息流转、共享等难题。

  广州妇儿中心联合医惠科技,基于移动互联网、病历后结构化、PACS影像调阅、视频等技术,研发出新一代多学科联合会诊平台(以下简称“MDT平台”),它广泛利用医生智能手机终端,随时随地组织和开展实时会诊,协作预置会诊专家组、一键通知会诊专家等功能,使得参与的会诊医生能在线实时调阅患者病历、体格、医嘱、手术、检验检查报告、PACS影像等信息,支持多人同时参与同一会诊,并通过语音自动识别,填写会诊意见。这些创新的做法,在改善院内、院际、外院,多学科会诊协作流程、提升跨学科医生高效沟通协作等一体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MDT平台得到了HIMSS7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平台的创新,不仅解决了多学科联合会诊存在的诸多不便利因素,而且还为医生日常查房、交接班带来了更有效的操作途径,大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也为医生坐诊无纸化建立了专属通道。另外,患者会诊的时间也大大缩短,由原来的电子病历发起会诊申请、电话通知、组织人员到现场平均一次会诊约1小时,缩短到30分钟内即可完成,甚至医生都不用到医院来。目前,医院与儿童联盟、儿童医学中心等30多家合作单位建立起多学科会诊业务,甚至远在非洲的科索沃,都建立了远程会诊体系。

  

  

  医护患协同平台—拉近医患距离,为患者提供贴心服务

  医护患协同平台作为HIMSS 7评审的核心亮点,在妇儿中心主任夏慧敏的领导下,各科室的医生、护士不遗余力的持续推动医护患协同平台的深度应用,以患者的满意度为基准,从临床业务的角度出发,实现了医护患同平台与妇儿中心的已有信息化和业务的全面融合。

  医护患协同平台把患者自助服务、院后管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从医院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针对医院当前在患者管理,特别是针对特定人群管理较为薄弱的现状,打造在院管医疗,出院管健康的新型医疗健康管理模式,实现患者从离院到家庭到再入院的闭环管理。

  

  医护患协同平台为医院、为患者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1、医疗健康记录电子化,患者随时随地可查

  以往患者在医院看完病,往往会产生一大堆纸质报告,容易丢失,没办法管理自己来医院的就诊记录,更不用说管理单次就诊记录;医生在就诊时也只能看到患者在医院的某一次就诊记录,而患者本可用于辅助医生诊断的院外的健康数据无法传递到医生手中。

  通过医护患协同平台,医院给每位患者建立了电子化的全息档案,整合了患者门诊、住院、体检等历次就诊数据,以及患者院外通过居家监测设备采集而来的数据,打通患者院内外医疗健康数据;这些数据医院面向所有患者全部开放。

  2、医护患互动更便捷,患者院后康复更安全

  门诊医生在有限的出诊时间内,受制于当前医疗现况的影响,短短的几分钟内,医患之间的沟通相当不足,住院也存在同样情况,医院床位紧张的原因,患者出院时往往是一个治疗完成,康复开始的过程,医生、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因为患者出院而中断。

  医护患协同平台通过与医院微信公众号整合,并提供相应的患者端移动APP,医生、护士在院内各个场景下,均可通过平台对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健康服务。比如,医生、护士可以和患者加为好友,随时进行医、护、患三者互动,也可在患者就诊时推送针对性的宣教内容、机器人发送复诊提醒、用药提醒到患者的手机端,以了解和帮助患者院后的康复,并拉近医院与患者关系,提高患者黏度,这些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3、居家健康监测,医疗服务延伸到家庭

  通过医护患协同平台打造开放式的移动监测设备接入平台,支持如:胎心监护仪、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体重秤等智能设备的接入,对患者院外智能硬件设备上传的健康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当患者院外健康数据发生异常时及时预警,医生可第一时间介入。目前,医院已提供100套居家监测设备给部分高危孕妇使用,孕妇在家就可自助监测胎心,数据实时上传到医患协同平台,胎心有异常时系统会报警。

  未来,市妇儿中心将会整合更多医疗级的智能居家监测设备,针对特定人群,提供更为全面的居家监测服务,如用于儿童居家体温实时监测的体温贴,用于哮喘患儿呼吸监测的峰流速仪等,相信未来孕妇在家做B超,也将成为可能。

  智能辅助诊疗—还病人一个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临床路径(127个一级路径,29个二级路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数据中心、临床决策知识库(CDSS)的建立,妇儿中心医务部搭建起临床智能辅助诊疗平台。其中,临床决策知识库的应用涵盖了药学、检验、影像、护理、重症、会诊、临床诊疗等多个领域,共收录数以万计的知识库条款,这些知识库体系的建立,为当前临床医生问诊、开医嘱、患者做检验检查、临床护理等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支撑,也给患者带来了一个更准确的诊断结果。目前,在儿童手足口病、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糖尿病、儿童肠套叠、异位妊娠、先天性巨结肠等6个病种开展智能辅助诊疗。

  大数据、认知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临床中的不断运用,以患者电子病历档案为基础,结合循证医学的特点,建立基于知识库的疾病诊断模型,理解自然语言,通过对大量患者高质量电子病历的深度机器学习,训练,能够实时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病历情况(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病程记录/查房记录,手术记录,检查检验结果等);通过分词、语义分析技术等对病历进行分词及语义化处理,实时给出不同阶段的临床辅助诊断,以及该阶段与其相似的病人病例、检查项目、治疗方案、参考文献样例图片、合理用药信息等临床辅助决策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结合病人实际情况给出医生辅诊意见,极大的提高医生诊疗效率及诊断准确率。

  未来,患者就诊整个过程就像是和一位‘机器人医生’通过在线对话完成诊疗过程,而智能辅助诊疗的‘资质’可达到主治医生水平。这将是大数据、认知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那么,机器人问诊也即将成为现实。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