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本时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自己时代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事不能想当然。
现在对于“八王之乱”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一是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建立了很多王国;二是“八王之乱”虽然不是晋武帝大肆分封诸侯所致,却是任用诸侯王为都督重镇,赋予诸王过多的权利所致;三是晋武帝在世是安排的皇位继承人以及辅政大臣不当所致。
三种说法尺短寸长,但是小年认为任何一种原因单独发生,都不可能造成长达十几年的动乱。正如之前小年所提到的,历史像一张网,而不是一条线,不能够从单方面来断定某件事情的因果。
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诸王,增强皇室家族的力量,以达到藩卫皇室的目的。魏国被晋取代就是因为皇室力量不足,导致世家坐大,前车之鉴,司马炎不得不考虑,这是每个开国君王所必须要考虑的。西晋时虽然还不是真正的门阀政治,但是世家大族的力量已经足以影响国家的前进轨迹和政权的稳定。司马炎在加强皇室力量的同时,允许各个藩王“自选其文武官”,这个文武官员从何而来?自然是藩王就任当地的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这样,皇室也就起到了监视各个世家大族的作用。晋武帝安排自己那个有缺陷的儿子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一是这个儿子是皇后杨艳所生,是嫡长子(有一同母哥哥早死);而是其母家是弘农杨氏,家族势力庞大;三是这个嫡长子有个儿子,非常聪明而且深得晋武帝的喜爱。所以立太子也不是任意为之。
(以上皆是小编自己的不成熟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晋惠帝被软禁于金墉城。
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至此,司马伦一党被消灭。
301年四月,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改元永宁。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一职,主理朝政。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
302年底,司马颙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于是司马冏党羽被灭,司马乂独揽大权。
303年,司马颙令部将张方领兵7万与司马颖20多万大军起兵讨伐洛阳。双方连续作战几个月,司马乂曾攻破司马颙、司马颖军,斩杀俘虏了6.5万人。终因战事太久,司马乂军粮食缺乏,但将士们愿意效死,固守洛阳。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认为难以取胜,建议要班师回长安。
304年初,在朝廷内任职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顒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司马颙上表以司马颖为皇太弟。
洛阳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又挟持晋惠帝。司马颖到长安,司马颙废除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
305年,司马颙挟持晋惠帝,发诏要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就打出“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欲奉迎大驾,还复旧都洛阳”的名义起兵。
司马越军进入长安后,封梁柳为镇西将军,守关中。
306年,司马越率领诸侯及鲜卑将领许扶历、驹次宿等军队护送晋惠帝回到洛阳。晋惠帝下诏升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增封下邳、济阳二郡。范阳王司马虓也被封为司空。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杀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八王之乱使得晋朝的国力衰退,缺乏威慑胡族的强大国力,边境各胡族在近几百年内发展到了顶峰,而我华夏却经历的近百年的战乱,导致我汉族与胡族之地位置换。
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胡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胡族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胡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八王之乱”虽然结束了,但是这仅仅是华夏四百年苦难的开始。华夏大地早已满目疮痍,司马越还未在权利的巅峰看够世间的“繁华”,五胡的铁骑早已经席卷着汉人鲜血与泪水滚滚而来。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