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离之战大败,率领过岳飞和韩世忠的张浚不堪一击

  宋孝宗并不是宋高宗的亲儿子,他是赵匡胤的后人,而高宗呢,是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宋孝宗不但是在血缘上和宋高宗不同,而且在对待金国的态度上,他也和被金兵吓破了胆的宋高宗大不一样。

  宋孝宗还在做皇子的时候,他就对极力主张投降政策的秦桧的所作所为,他是相当不满意的。那么,他当了皇帝之后呢,正好又碰上金国的内乱,宋孝宗就很想在收复失地报仇雪耻方面有所作为。

  于是他一面贬斥秦桧党人,一面又下诏为岳飞父子平反,同时对主张抗金的大臣和将领们委以重任。这样就在朝廷中造成了一个由抗战派来主导的局面,积极地进行北伐的准备。

  南下以后的辛弃疾,他这个时候已经离开了军队,正在做江阴佥判,这个江阴佥判大约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政府中的秘书长这样的位置吧。虽然离开了军队,但是在这个主战情绪非常高涨的气氛中,他当然是不甘心寂寞的。

  于是呢,他就找个机会去见了当时的江淮宣抚使张浚,江淮宣抚使就相当于江淮军区的司令员,他就向张浚献上了一条攻打金国的计策,辛弃疾把这条计策称为“分兵杀虏”,就是兵分几路攻打金国。

  辛弃疾指出,金国军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调动起来非常困难,十分缓慢,宋朝如果要进行北伐的话,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从这个关陕、西京、淮北河海上这四路佯攻,这样就逼迫金国要调动它驻防在淮河防线的金兵去应付。

  那么守淮的金兵一旦分散到其它各个地方的话,这个防线就必然会出现漏洞。这个时候,宋国就用秘密埋伏下的部队,几万精兵,看准金兵防守薄弱的地方发动奇袭,然后直往山东打去。

  这个金国军队由于调动困难,它肯定首尾就来不及呼应,等到它调来兵力,进行补防的时候,宋兵已经收复了山东,和当地的抗金义军互相呼应站稳脚跟了。有了这个牢固的根据地,金军的势力就被分成了两截,宋军如果要进军中原,甚至去威胁金国的首都燕京,也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

  胸怀大志的辛弃疾,一直渴望能够驰骋疆场,实现恢复中原的梦想,宋孝宗继位后,对金国采取的强硬政策,让辛弃疾看到了希望,然而此时,辛弃疾的官职只是一名江阴佥判,相当于地级市政府中的秘书长,人微言轻。

  可他并不甘心寂寞,鼓足了勇气,向江淮宣抚使张浚提出了分兵杀虏的计谋,张浚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一名老帅,曾经统领过岳飞、韩世忠等一代名将,官职比辛弃疾高出许多,面对初出茅庐的辛弃疾,献上的这一计谋,张浚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对于这样一条奇计,张浚当时的回答是什么呢,他说,我现在只受命负责这一个地方的工作,像这种事情,恐怕我还做不了主。这话听起来是有些推脱的意思,好像他没有把辛弃疾的这条计策当一回事,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第二年,就是隆兴元年,1163年的正月,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枢密院大致相当于国防部,这个枢密使就是国防部的长官了。他就要都督江淮东西路的兵马,开始具体负责北伐的事情。

  这个时候他向宋孝宗提供了一份他的作战方案,其中有一条就是先取山东,从这点来看呢,辛弃疾的这个计策对他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

  但是张浚这个人,虽然是号称抗金名将,但实际上,他是志大才疏,尤其容易犯轻敌的毛病,在南宋绍兴初期,宋军在岳飞、韩世忠的率领下,在和金兵的多次对抗中间,取得了好多胜利,这个时候张浚就以宰相的身份,被派出去都督各路骏马,他在跟宋高宗告辞的时候,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说,他说我这回去,一定会扫平通往汴京的道路,希望陛下您赶快跟来咱们一起到汴京过元宵节。

  他认为荡平金兵,恢复中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话当时传到岳飞的耳朵里,岳飞打了个哈哈说,这位宰相大人,恐怕是在说梦话吧。据说张浚还因此恨上了岳飞。

  现在宋孝宗要张浚主持北伐的事情,张浚的轻敌病又犯了,在他的这份作战计划里面,虽然先取山东的战略目标跟辛弃疾是一致的,但是在战术上,他把辛弃疾计策中间最关键的部分,完全抛到了一边,那就是先从其他地方,先从四路佯攻,分散敌人兵力,然后出奇兵突破敌人防守虚弱的地方,张浚他根本没有把这个淮河沿线的金兵当回事,所以他还是准备用最常规的方法,集中南宋军队在江淮所有的优势兵力,渡过淮河和金兵硬干。

  直接命令自己的部将李显忠和邵宏渊,出兵发动了北伐。

  宋军的军事行动,在开始的阶段进行得还算是比较顺利的,所以呢,很快就攻下了这个灵璧县、虹县、宿州这些地方,但是因为缺少其他各路的牵制,那个金国的援兵很快就源源不断地补充来了,在这样的兵力压迫下,宋军陷入了苦战。

  关键时候,这时候我们说令人遗憾的关键时刻,李显忠和邵宏渊两个主要将领,他们又闹不团结,这样呢,宋军就只好撤退。

  在跑到符离集,在今天安徽省的宿县,跑到符离集这个地方的时候,大军还有丁夫等等,有十三万人是不战而溃。饥饿、踩踏、困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盔甲、兵器、粮草这些军用物资,丢了个干干净净。

  这就是著名的符离之败。雄心勃勃的宋孝宗,遭到这当头一棒,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在第二年,就是1164年的11月,再次和金国签订了和议,历史上称为隆兴和议。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